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1

1943年5月30日,湖北长江边的石牌要塞,附近的高家岭上,一场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白刃战在此展开。

此前,日寇已经先行占领长江要点宜昌,为了溯江直上攻占重庆,彻底消灭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日军以海陆空三军强攻宜昌上游的石牌要塞,试图将驻守在此的中国军队全部歼灭。

战士们已经退无可退,因为他们身后,就是中华民族最后的阵地:重庆。

为了捍卫石牌这座进入四川的长江门户,数千中国守军从战壕里惊天动地冲锋而出,用尽生命的所有气力、呐喊着,端着军枪刺刀,与逼近阵地的几千日军一起,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近身肉搏战,战士们与敌寇,逼得如此之近,彼此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重庆的长江门户:石牌要塞

战斗进行到最激烈处,负责国军湖北战事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给负责守卫石牌要塞的第十八军十一师师长胡琏打来电话,询问他“守住要塞到底有无把握?”

胡琏对此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胡琏的军队,确实做到了。

几个小时后,以血肉之躯与日寇近身肉搏的第十一师官兵,将2000多来犯敌寇,歼灭于石牌要塞跟前,剩余日军则仓惶而逃,他们那里会想到,从来都是自己拿手好戏的刺刀肉搏战,竟然是以这样的惨败告终。

中国守军,也伤亡惨重,对此中央社向全国播放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拼死争夺。”

是的,自从1940年6月长江要地宜昌失守以来,日本人已经连续三年,都攻不破石牌,这座位处宜昌上游的小小要塞。

对于日本人来说,想要攻占重庆,最方便快捷的道路就是溯长江直上。他们不得不强行进攻石牌要塞。

在日本人看来,他们夺武汉、陷宜昌,势必要攻占陪都重庆,消灭中国守军,但他们怎么都没想到,为了长江三峡边的小小要塞石牌,他们前后耗时数年,牺牲巨万,1943年这次进攻,更是集结了号称日本“钢铁猛兽”的第十一军等10万大军,可就是怎么,都啃不下来石牌这根“硬骨头”。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石牌保卫战形势图

就在这场血腥白刃战前三天,1943年5月27日,石牌要塞守将、国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就对属下的团长们下令说:

“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

为此,当时年仅36岁的胡琏,在战前特地在石牌要塞附近的凤凰山上,带领师部人员设案焚香祭天,这位誓死捍卫石牌、保卫重庆的年轻师长,喊出了这样的祭天誓言: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

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胡琏将军

战斗前,已经抱定必死决心的胡琏,为此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信,劝父亲不要为儿子可能的牺牲悲伤:

“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并无他途···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也足慰···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

在留给妻子的遗书中,他写道:

“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军人以死报国,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效忠为宜·····十馀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枝,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

正是在众多像胡琏一样,舍身卫国的战士们的浴血奋战下,1943年,这场以石牌保卫战为核心,粉碎日军沿长江进犯重庆,历时达4个月之久的鄂西会战,最终以日军总共伤亡25000多人、仓惶败退告终,而1万多中国守军,则将年轻的生命,永远遗留在了长江两岸的这片土地上。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营养不良、瘦骨嶙峋的国军士兵们,为了我们后代子孙的自由,血洒疆场

那时候,由于战局艰难,中国的士兵普遍营养不良,对此,有一篇文章曾经这么描述,在石牌保卫战中浴血牺牲的士兵和少年:

“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橘园里吸着小口的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70多年前,这些贫苦却意志坚定的中国男儿,以自己的死,最终换来了我们民族的浴血重生。

2

这些年来,网上经常有舆论说,当年的国军将士如何贪污腐败,可是看看上面这些瘦骨嶙峋、血洒疆场的士兵,士兵们不答应这种污蔑,将军们也不答应。

1937年10月,当时,山西雁门关已被日军攻陷,为了拱卫华北要塞太原,死守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忻口。

忻口保卫战正式打响。

当年10月,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在保卫忻口作战中,在亲自带队反攻日军第五师团时壮烈牺牲,临死前,面对日军的猛烈火力,部属们想劝他退下第一线,他却大声呐喊说:

“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此阵地,决不后退。我若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郝梦龄将军(1898-1937)

1937年10月16日,郝梦龄在前线督战中被日军机枪扫射中弹,壮烈牺牲,而他也成了抗战史上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由于生前廉洁不治产业,郝梦龄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郝荫槐郝荫楠,不得不沦落在重庆街头叫卖茶叶蛋和茶水为生。

1939年,兄弟俩沿着重庆街头到处行走叫卖茶水,竟然无意中碰到了郝梦龄的老上司冯玉祥,冯玉祥在街头看两个孩子可怜,便随口问了句你们是哪里人:兄弟俩回答说是“河北藁城县”,冯玉祥便说,“哦,你们那里,出了位伟大的将军,叫郝梦龄,你们知道吗?”

兄弟俩淡淡地回答说:“知道,他是我们爹爹!”

冯玉祥听后极其震撼,赶紧带着两个孩子去确认情况,在重庆街头、冯玉祥紧紧抱着两个孩子泪流满面,随后,由冯玉祥出面向国民政府打了报告,申请到了2万块钱补助郝梦龄的遗孀和4个子女,最终在国民政府的资助下,郝梦龄的孩子们才得以继续上学。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1937年10月,武汉各界人士护送郝梦龄将军的灵柩

3

事实上,在那场关系民族危亡的抗战中,我们的将军和士兵们无论出身高低、贵贱与否,全部投身到了抗战的洪流之中,

与家境贫寒的郝梦龄不同,在抗战中牺牲的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他的父亲原本是清朝江苏省赣榆县正堂(县令)。

这位公子哥本可以选择优渥的生活,然而张自忠在民国初年的乱世中,却毅然选择了投笔从戎、从军报国。

他从最底层的士兵开始做起,一步步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在襄阳和宜昌保卫战中,每次大战必上前线的张自忠决定,亲自领军迎击日寇,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将领写信说: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张自忠将军(1891-1940)

随后,他亲自带兵出击、主动进攻日寇,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所率部队被日军重重包围,当时,部下问他是否可以先退下躲避,没想到张自忠随即回答道:

“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张自忠牺牲后,连日本人都非常敬佩将军的英勇,甚至为他立墓碑下葬,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国军38师官兵浴血奋战,将张自忠的遗体抢运回到后方。

事后经检视,张自忠将军全身伤口竟达8处之多、可见生前战斗之惨烈:其中炮弹伤2处,刺刀伤1处,枪弹伤5处。

牺牲前,他伤痕累累,却始终不肯退却、不下火线。最终用生命谱写了对祖国的赤血和忠诚。

4

在那场事关全民族的史诗级抗战中,来自空军的勇士们也不甘人后,就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年,1932年,在杭州笕桥新成立的中央航空学校,也为学生们树立了这样一座“校训”:

“我们的身体、飞机与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中央航校的学生们,在校训碑前合影:誓死报效祖国

为了捍卫祖国,夺回沦陷的国土,无数进入这座学校的航空学子们,每日进出校园的第一眼,就是耳濡目染这个神圣的誓言。

为了实现回归故乡的梦想,从东北流亡来到杭州,入读笕桥中央航校第六期的空军飞行员阎海文,在日记里写道:

“东北沦亡,国将不国。堂堂的中华民族,竟受倭奴之摧残与蹂躏,令人痛心,所以我常为之悲,为之泣。”

在和战友们的聊天中,阎海文说:

“我是一个流亡者,我要打回老家去,要为东北3000万同胞复仇!”

他的机会,终于到来。

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受命出击盘踞上海的日军,作为第五大队第25中队飞行员的阎海文,驾驶着自己的霍克III型飞机,对在上海罗店登陆的日军进行投弹攻击,接着又进行俯冲扫射,在被日军高射炮击中后,阎海文的飞机不幸坠落于日军的阵地之中,

阎海文跳伞而下,被日军层层围住,当时,日寇叫嚷着要活捉这位中国空军飞行员,步步向他紧逼过来,在用手枪射杀几名围攻的日寇后,誓死不降的阎海文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临死前,他慷慨激昂高声叫喊道:

“中国无投降之空军!”

然后引枪自尽,年仅21岁。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阎海文(1916-1937)誓死不降,举枪自尽

对此,日军战地记者木村毅,在1937年9月1日的《每日新闻》中写道:

“我将士本拟生擒(阎海文),但对此悲壮之最后,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殓···此少年空军勇士之死,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殒···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

日本人在阎海文所戴的飞行帽上搜出了一张阎海文珍藏的纸片:

“内容为铅笔所书秀丽之女子手迹,署名为南通州安东巷三号刘月兰女士”。

日本人猜测,这个署名为“刘月兰”的女孩子,应该是阎海文所珍爱的女孩子:

“于鹏程万里,千犯百死,深入敌阵之时,对此纸片爱惜珍藏,则芳名刘月兰之为阎之爱友,殆无疑义。”

可至今82年过去了,那位阎海文至死珍藏的纸条上的名叫“刘月兰”的女孩子,可曾知道,这位空军勇士,对她的至死情深和爱恋?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民国中国空军将士影像: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

5

很多空军飞行员后来回忆说,从进入中央航校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时时刻刻,做好了按照校训的指示,为祖国的自由与解放,而奉献自己的准备。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1935年,笕桥中央航校学生们在呐喊求战。

对此,从山东齐鲁大学弃笔从戎。考入中央航校的乐以琴(1914-1937),就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河山变色了,民族快沦亡了,敌人的凶焰像潮水般涌来,我眼看着日寇这样横行,心中的愤恨如烈火燃烧。我不忍看着同胞们被惨杀,我不愿再坐在课堂读书了,我决意从军。为争取民族生存,宁可让我的身和心永远战斗,战斗,直到最后一息!”

“父母生我,祖国养我,此时此刻,我唯有投笔从戎!”

抗战爆发后,乐以琴一举击落了八架日军飞机,也因此名列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后来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乐以琴最终在日军十几架飞机的围攻中寡不敌众、以身殉国,践行了自己以死报国的誓言。

乐以琴殉国前后,中国空军的另外三名王牌飞行员,“四大金刚”中的另外三人:刘粹刚、高志航、李桂丹也相继战死殉国。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中国空军“四大金刚”王牌飞行员,最终全部以身殉国

对于当时空军将士们的心境,中央航校二期的飞行员汤卜生,曾经在1937年所写的《航空生活的感想:一个飞行员的自述》中写道:

“我们是孤单的、辽远的。在离人群极远的空中,我们的痛苦与喜悦,只有我们孤单地承受···我们如果有可以称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代表我们诺言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存有一张遗嘱。”

6

而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中,也珍藏着这样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一张杭州笕桥中央航校第12期的47名毕业飞行员合影,这47人中,最终有44人在抗战中以身殉国(下图标注十字架的学员),计算当期飞行员们的阵亡率,高达93.6%!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中央航校第12期飞行员合影,47人中有44人在抗战中血洒长空、以身殉国

在为期八年的抗战中,中国空军前后共击落、击毁1200多架日军飞机,但中国空军自身也损毁1000多架飞机,并有4000多位空军将士牺牲,而他们殉国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这些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之上的空军将士们,与陆军的将士们大多出身低微不同的是,空军飞行员由于招飞严格,要求高中以上毕业,因此很多从军和殉国的飞行员,都是出身优越的贵家子弟,他们当中:

有蒋介石的远亲毛邦初,有后来的“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有建筑学者、诗人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有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儿子张锡怙,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复,以及出身合肥巨富人家的金英。

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他们没有因为自己优越的家境和出身,而忘记奔赴国难,很多人最终,将他们的生命,永远挥洒在了祖国的蓝天沃土之上。

7

与中国空军精锐以身殉国相似,中华民国的海军部队、也以全军覆没的代价,谱写了对祖国的忠诚。

抗战时期,民国海军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舰队全部以集体自沉拦江,或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方式,与日寇进行了顽强不屈的血战。

1938年10月,晚清、民国传奇战舰“中山”舰,也在武汉会战中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中山舰旧照

1938年10月24日,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山舰,在保卫长江、保卫武汉的战斗中,被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几分钟内进水达1米多深,

当时,中山舰的第十三任舰长萨师俊双腿被炸断、血流如注,但他仍然忍住剧痛,坚持指挥官兵在中山舰即将沉没的最后时刻,仍然开炮轰击日军。

官兵们看到舰长萨师俊已身受重伤,就想用舢板带他上岸医治,没想到萨师俊却说:

“诸人员可离舰就医,但我身为舰长,职责所在,应与舰共存亡,万难离此一步。”

后来,萨师俊和受伤官兵们,被日军飞机疯狂扫射,最终集体壮烈牺牲,尸体全部沉入长江,不知所踪。

就在武汉会战前,萨师俊曾经对部队官兵们说:

“吾任之所在,生死以之,但愿以身殉国!”

作为福建福州望族、海军名将萨镇冰的侄孙,这位海军世家出身的中山舰舰长,最终将生命和热血,抛洒在了长江之上。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萨师俊(1895-1938)

就在萨师俊阵亡的同一个月,1938年10月,民国最后的海军、中国海军第四舰队也在广东踏上了最后的征途。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后,又继续沿西江溯江直上进攻国军阵地,为了护卫两广地区,民国最后残存的6艘精锐战舰“执信”、“坚如”、“仲恺”、“仲元”、“飞鹏”、“湖山”号,在少校舰长李锡熙率领下,也向西江下游日军占领区佛山三水进发,并沿江攻打日军炮台。

1938年10月29日,李锡熙领驻的“执信”舰被日军13架飞机轮番攻击,舰长李锡熙的右腿也被炸断,危急之中,官兵们想将李锡熙抬下去治疗,没想到李锡熙却坚决拒绝。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锡熙命人当场抬来一把椅子,他用自己残存的左脚在椅子上支撑住身体,用尽生命中最后的气力,继续坚持坐在指挥台上指挥作战,在血流如注中,他向船员们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驶至敌炮台500码处,进入敌射击死角,用我们的舰炮抵近射击!”

就在这个当口上,日军两发炮弹直接命中了“执信”舰锅炉和轮机舱,“执信”舰舰身几乎被炸断,并突然上翘,几分钟后,“执信”舰沉没坠入西江,李锡熙也随之坠江牺牲,年仅38岁。

而与李锡熙一起共同作战的中国海军第四舰队其他舰艇。也在日军飞机的狂轰乱炸下或负伤、或沉没,至此,民国海军全部四支舰队,最终以全军覆没的惨烈代价、集体殉国就义。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1940年,国军在广东马口遗址竖碑纪念李锡熙等阵亡将士

8

根据抗战后民国国防部统计,从1937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作战伤亡达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国军总计伤亡人数高达365万0465人。

而中国从西到东的国土面积跨度是5200多公里,合计5200000米,我们在八年抗战中伤亡的3650465位将士,如果以他们平均身高1.65米计算,他们平躺下来,长度将达到6023267米,他们的身体,将足以覆盖我们的祖国从西向东的长度。

什么叫寸土必争,什么叫“一寸山河一寸血”,这就是最好的注脚。

而这些牺牲的将士,他们不是一些冷血简单的数字,他们都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曾经是别人的父亲、丈夫、兄弟、儿子和恋人。

就在抗战结束后69年,2014年,一位93岁的老人张淑英,最终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跨越千山万水,从重庆飞到了台北,来到了台湾的忠烈祠。

她是去寻找,她那自从1937年后、失踪了整整77年的丈夫,国军第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钟崇鑫(1905-1937)。

1935年,福建福州女孩张淑英经人介绍,认识了自己的丈夫、来自重庆荣昌、时年30岁的钟崇鑫。

张淑英,是小生意人的女儿。钟崇鑫,则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的高材生。

张淑英永远记得,见到钟崇鑫的样子:

“他1米75左右的个子,长得高大,却很温柔,一说一个笑。”

她对这个年轻的国军军官印象很好:

“后来回家,妈妈问我喜欢他不?我羞红了脸点点头,我们就算订婚了。”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少女张淑英,与国军军官丈夫钟崇鑫

在那个乱世,婚姻和爱情,来得如此迅速、简单而又淳朴,相亲后不久,张淑英就和钟崇鑫办酒结了婚:

“姐妹们都笑话我好福气,找了一个如意郎君。”

此后,张淑英跟随着钟崇鑫,一起随部队调往南京,从1935年到1937年,他们一起度过了两年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他按照福州的习俗,叫我‘阿妹’,还把每个月的军饷都交给我,鼓励我多学文化,他总是说:‘阿妹不化妆都很美’。”

但这种短暂的幸福,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最终彻底消失了。

1937年7月,钟崇鑫随部队前往上海抗击日寇,临行前,他们在汽车站见了此生的最后一面:

“分别时,他突然从背后跑上来抱住了我。他流泪了,说,阿妹,我会回来的。”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的钟崇鑫

此后,日军兵临南京,无奈下,张淑英跟着婆婆一起,从南京一路辗转上千里,回到了丈夫的老家:重庆荣昌。

她始终坚信,只要他活着,就一定会回来找她的。

此后的7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钟崇鑫音讯全无。

一直到1944年,张淑英才终于在重庆街头,无意中碰到了丈夫的老战友,但她听到的是晴天霹雳:

她那作为国军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的丈夫、钟崇鑫,原来早已在1937年12月保卫南京的雨花台之战中,战死殉国了!

她心中残存的最后一丝希望突然破灭,那一刻,张淑英嚎啕大哭、泪如雨下。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2014年,张淑英手捧着志愿者为她PS合成的她与钟崇鑫的“合影”

此后,她和婆婆相依为命,一直到婆婆病逝后,1949年,张淑英才再婚,嫁给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婚后,她生了两儿一女:

“自清对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恋,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他,他就刻在我的脑子里。”

此后,生活的重担和复杂的政治运动,让她难以再去追忆那个她日思夜想的人儿,一直到1988年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去世后,张淑英才第一次跟子女提起了,自己在民国时候的这段爱恋往事。

尽管已尘封多年,但张淑英却一直希望,能找到钟崇鑫的尸骨,为他敬上一炷香。

但她不知道的是,在那场南京保卫战和后来的南京大屠杀中,要在30万惨死的军民中,找到钟崇鑫的遗骸,已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大儿子在1988年当年就前往南京打探消息,但没有任何结果,此后多年,这似乎已成了无法实现的心愿,一直到2013年,已经92岁的张淑英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紧紧拉着小儿子李长贵的手说:

“儿子,我不甘心!”

最终在2014年,张淑英的小儿子李长贵,通过重庆一个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组织,终于联系到了台湾方面,他们得知,钟崇鑫尽管遗骨没有下落,但在台湾的忠烈祠中,有供奉着钟崇鑫的灵位。

了解到老人的心愿后,志愿者们为张淑英买了前往台湾的机票,最终由志愿者和张淑英的儿子李长贵一起,陪着当时已经93岁的张淑英,飞到了位处台北的国民革命忠烈祠。

往事如白云苍狗,在整整分离77年后,2014年11月,93岁的张淑英终于来到台北忠烈祠,看到了自己的丈夫钟崇鑫,在灵牌上那小小的三个字。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2014年11月,93岁的张淑英,在台湾忠烈祠内,抚摸丈夫钟崇鑫的灵位

她为他献上了一束花,上面写着:

“钟崇鑫 烈士,妻 张淑英”

这是一场迟来的祭奠。

93岁的张淑英,像少女一样,用手轻轻抚摸着,刻着钟崇鑫名字的灵位,忍不住潸然泪下:

“崇鑫啊,我来看你了,我终于找到你了,从此我们再也不分离了。”

3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的重生

▲2014年,93岁的张淑英在台湾忠烈祠,与供奉前夫钟崇鑫的灵牌位合影

此后在台湾的六天日子里,她每天都要来忠烈祠,站在丈夫的灵位前,安安静静的,陪伴那位,她朝思暮想了整整77年的爱人。

临近返回重庆前的最后一日,张淑英最后一次去“看”钟崇鑫,她喃喃地说:

“我93岁了,可能是最后一次和你说话了;假如有来生,就让我们来世再见!”

“是的,假如有来生,就让我们再结为夫妻,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而就在这样的清明、这样的节日,无数曾经如张淑英和钟崇鑫一般的爱情,无数如胡琏、郝梦龄、张自忠一般的铁血往事,无言随风飘逝。

人世间有许多往事早已归于尘土,但至少他们,不应该被遗忘,他们值得被千古传诵,永永远远、刻在我们民族的心坎上!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ongzi1228/article/details/8908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