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的人生,就是做一个“无用”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会拼命工作,却不会享受这个世界真正美好的东西。但其实,那些不一定有助于你成功,却让你觉得很有趣,很快乐的事情,看似无用,最终润雨细无声的化成养分在某个时段为你输送供给,甚至带来人生新思路和转机。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在厦门大学的一场演讲上倡议大家都多去做一点看似“无用”的事。他说,中国人从来不做无用的事,我们讲究“直达”。工作、生活都是功利的直达目标,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是啊,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不要说闲逛,我们连无聊的机会都消失了。一闲下来,就拿起手机,看个微信刷个微博,胡乱搜索点儿什么。手机不仅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能够带来的好处。

“无聊”也是能带来好处的,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一点。蔡康永说台湾的爸妈是很奇怪的,总是喜欢问“这有什么用?”

“我想学舞台剧。”“这有什么用?”
“我正在读《追忆似水年华》。”“这有什么用?”
“我会弹巴哈了。”“这有什么用?”
“我会辨认楝树了。”“这有什么用?”

但庆幸的是,他的爸妈从来不问他“有什么用?”

“漂不漂亮?”“喜不喜欢?”“好不好吃?”这些才是整天会被问到的问题。但在他看来,人生不是拿来用的。而是拿来享受的。

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灰黯时刻拯救他、安慰他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对他来说,却是人生的珍宝,经得起反复追求。从很小的时候起,大人就教育我们,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玩物一定会丧志,等等诸如此类的警世名言总是回荡在耳边。我们急着教会小孩怎么去变成一个能干又厉害的大人,却很少有人去教他们怎么做一些无用的事,更别说做一个“无用”的人了。那么,从小就学着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我们,长大后怎么样了呢?身边总会有一些朋友来和我诉苦,他们诉苦的中心点大概围绕着工作太无聊了,每天在家与公司间重复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仿佛这样的日子还要再继续个三五十年,想着就没劲。我问朋友,为什么呢?除了暂时没有对象,其它不都还挺顺利的吗?工作相对比较自由,同事都很好相处,薪资能在养活自己之外有一些结余,仿佛没什么让人抑郁的理由啊。朋友说,就是突然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每天这样上班加班下班,回家就吃饭玩手机睡觉,没什么追求,也懒得改变,但是心里又很不得劲,觉得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不好的。其实我很无力,不知道怎么改变。听着的确也让人揪心,如一潭死水的生活,有时候真的会让人绝望,20多岁的人就过着仿佛七八十岁的暮气沉沉的生活,一眼都能望到头的日子毫无涟漪。

其实人一辈子哪怕三分之一花在无用的事情上,其心灵和精神就会丰富,幸福指数会大大提高。如果百分百都花在有用上,最后就会像我那个朋友一样变得很焦躁,以至于最后可能还会得心理疾病。人生应该多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比如听音乐会、阅读、插花、画画、书法,这都是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东西。看Discovery、国家地理、BBC的纪录片多了后,会发现很大一拨不干“正事”的人。他们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和某个动物呆一起、照顾保护他们,没有收入甚至有时候可能还得自己掏钱。但是看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你就知道他们有多么开心幸福。

这类人在国内大部分家长看来,大概就属于那种一事无成玩物丧志的异类吧。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我们大多数人都只会拼命工作,却不会享受这个世界真正美好的东西。

那些不一定有助于你成功,却让你觉得很有趣,很快乐的事情,看似无用,最终润雨细无声的化成养分在某个时段为你输送供给,甚至带来人生新思路和转机。金钱不过是追求“更大更好的世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积极的生活观,应当是不吝惜力气去工作,去赚钱,也要不吝惜时间去享受,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世俗的“无用”对渴望自由的灵魂来说却是金钱换不来的“有趣”,人生如果只做有用的事情 那该多么无趣啊。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uLex/article/details/8769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