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受 之 《思考·快与慢》

版权声明: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8654706

读书感受

  这本书是耗时相对久的一本书,开始说两个系统时候觉得想法比较新奇,但到中间说偏见部分感觉有点啰嗦和拖沓,所以到中间时候放下了一段时间,去读了别的小说,在看完小说再回来读剩下几个章节时候,才发现剩下这些对一个人思考方式的细腻把握和多维度切分,很多章节读起来都是不禁叫绝。
  本书篇幅相对较长,400多页有40万字,作者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大家都将本书归类于经济学读物(也有行为经济学等),但个人还是觉得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内容。本书出版自2012年,算是获奖后的对自己工作的思考的一部著作,尽管不是其获奖的作品,但其中的思想对于认识自己还是有一些帮助,让自己认识到作为人的局限性。

读书笔记

  本书共有5章38节,5章分别是:1.系统1,系统2;2. 启发法与偏见;3.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4.选择与风险;5.两个自我。主要围绕人在面对各类不同事情时候的状态,来逆向推理其思考过程,作者引入了两个系统的比喻方式来对人思考过程进行量化对比,可以理解成开车时候的不同档位,对于自动挡的车其实也是有个底层的档位变化,只是系统自动根据速度实现了切换,但本身发动机是需要不同档位进行扭合来传动的。
  第一章,系统1,系统2,作者首先引入了两个系统,来量化人的思考过程,系统1是凭经验和本能或者叫肌肉记忆来快速给出反应的,而系统2是需要人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思考的;两种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下共同发挥各自特长,系统1总是能第一时间给出结论,尽管结论不一定对甚至不合理,系统2尽管思考后可以有相对准确的结果,但系统2消耗资源多所以并非时刻运行;我理解,我们平时的训练就是将系统2需要思考的东西,固话到系统1只需要本能反应。
  第二章,启发法与偏见,主要是讲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出现的偏见。比如锚定效应,是说在不知觉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暗示就会对决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回归平均值效应,是讲很多事情之间也许不具有因果性,而只是单个事情本身的偶然性突变后回归平均值的结果;比如小数定律和小概率事件对人心里的影响等等。
  第三章,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主要在说即使是一个专业素养很高的专家,也会被自己的情绪或者一些偶然因素左右,不一定总是能做到理性和可靠。大多数人忽略环境因素,对自己的判断都是过于自信,而实际上其可重复性并不稳定,因此需要多听听其它人的意见或者先做好最坏的打算,即事情开始前先想失败后的处理方式。
  第四章,选择与风险,主要在说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如何影响其选择的,这一章里的内容将人在思考过程中的一些风险进行细分实验,表达了人的非理性特点,即面对风险和收益的选择是非理性的。之前有篇文章是在读到“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这一小节时写的(从抛硬币的实验中,看到的奋斗人生)。
  第五章,两个自我,是将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之间的矛盾,即一个人实际体验到的经历并非完全会被自己记住,而记忆里更多受到峰值效应和结尾效应的作用,即在整个经历过程中的最痛苦/快乐的时间和结束时候自己的感受。因此,而记忆自我更可能被系统1直接用于做决策,所以很多人会因此犯下低级错误。

喜欢句子摘录

  • 快慢系统(系统1、2)之间切换轮转,在做复杂问题是不要有其它干扰。
  • 系统1是直觉的快速感性决定,系统2是思考的懒惰理性的决定:
  • 眼见不一定为实,不自主忽略不存在的证据,仅集中在当前证据。
  • 大概率更准确,小样本易出错。
  • 人们不愿意从普遍的现象中推到出特殊性,如同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出普遍性一样。
  • 直觉是有迹可循的,其方法是:
    1. 一个可预测的,有规律可循的环境
    2. 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通常是个人的认知错觉或技能错觉,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
  • 公式比直觉更可靠和稳定。
  • 选择不是期望值最大化,而是效用值最大,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选择确定值而非不确定的大概率值。
  • 回归平均值:自觉性预测易受到下面因素影响
    1. 小概率事件
    2. 自我感觉

点击查看“全部读书清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865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