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和lt

et:edge trigger,边缘触发

当epoll_wait检测到fd上有事件发生并将此事件通知应用程序后,应用程序必须立即处理该事件,因为后续的epoll_wait调用将不再向应用程序通知这一事件。
     epoll_wait只有在客户端第一次发数据是才会返回,以后即使缓冲区里还有数据,也不会返回了。epoll_wait是否返回,是看客户端是否发数据,客户端发数据了就会返回,且只返回一次。
     eg:客户端发送数据,I/O函数只会提醒一次服务端fd上有数据,以后将不会再提醒

所以要求服务端必须一次把数据读完—>循环读数据 (读完数据后,可能会阻塞) —>将描述符设置成非阻塞模式

lt: level trigger,水平触发

当epoll_wait检测到fd上有事件发生并将此事件通知应用程序后,应用程序可以不立即处理该事件,这样,当应用程序下一次调用epoll_wait时,epoll_wait还会再次向应用程序通知此事件,直到此事件被处理。
客户端发送数据,I/O函数会提醒描述符fd有数据---->recv读数据,若一次没有读完,I/O函数会一直提醒服务端fd上有数据,直到recv缓冲区里的数据读完

比较

ET模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epoll事件被重复触发的次数,因此效率要比LT模式高。
epoll工作在ET模式的时候,必须使用非阻塞的套接字,以避免由于一个文件句柄的阻塞读/阻塞写操作把处理多个文件描述符的任务饿死。

LT模式的优点在于:事件循环处理比较简单,无需关注应用层是否有缓冲或缓冲区是否满,只管上报事件。
缺点是:可能经常上报,可能影响性能。
目前好像还是LT方式应用较多,包括redis、libuv等。(nginx使用ET)

使用Linuxepoll模型,水平触发模式;当socket可写时,会不停的触发socket可写的事件,如何处理?

第一种最普遍的方式:
需要向socket写数据的时候才把socket加入epoll,等待可写事件。
接受到可写事件后,调用write或者send发送数据。
当所有数据都写完后,把socket移出epoll。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即使发送很少的数据,也要把socket加入epoll,写完后在移出epoll,有一定操作代价。

一种改进的方式:
开始不把socket加入epoll,需要向socket写数据的时候,直接调用write或者send发送数据。如果返回EAGAIN,把socket加入epoll,在epoll的驱动下写数据,全部数据发送完毕后,再移出epoll。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数据不多的时候可以避免epoll的事件处理,提高效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ingwulipo/article/details/8856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