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性能瓶颈分析的过程

引自http://blog.csdn.net/axman/article/details/5591301

前段时间公司打造了自己的WEB开发框架新版,性能比以前的两个版有很大提高。在性能基准测试时,某个测试的业务场景为

18000个TPS左右。

但是后来增加了session序列化模块后,一下子下降低到6000个TPS左右,就是因为这个模块性能一下子降低三倍。

 

jvisualvm监视查看到其中的加密方法占用了47%的CPU处理时间,于是重点测试这个方法。

 

这个方法做了三件事。

1.加密,

2.压缩,

3.base64编码成可见字符

 

加密过程虽然消耗了一定的系统资源,但经百万次循环测试性能是可以接受的。

BASE64这个可以放心,测试过N次了。

于是测试压缩算法,单线程1万次循环时耗时在秒级,我想1百万次也就应该是两三分钟吧。

结果一跑以后,系统差点死掉,响应非常慢,看看后台非JAVA线程在十几秒内竟然一下子吃掉10G的内存,大量的磁盘交换产生。

不用说,肯定是有内存泄漏,生产系统中是因为采用CMS策略来进行GC的。因为不断进行回收,所以不会出现瞬间内存都被吃光的

情况。但是对于依赖finalize来做回收的情况,虽然对象最终会被回收,但利用率大大地打了下降了。

 

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就比如一个连接,在finalize中调用了close()方法,你即使不手工调用 close()方法它最后也被回收了,但它

利用率却下降低了好多倍,假设系统只允许1个连接,从产生到JVM回收它的过程是1秒,那么在1秒内如果你每次只使用100ms,然后手工close(),那么其它线程有9次机会重新产生连接,而如果利用finalize在1秒内只有一次使用机会,这还是因为CMS策略的GC,如果是

暂停式GC策略,利用率将打更大的折扣。

 

所以最终关注压缩的代码,其实只有三行:

 

DeflaterOutputStream dos = new DeflaterOutputStream(byteArrayOutputStream,new Deflater(Deflater.BEST_ COMPRESSION,false));

ObjectOutputStream out = new ObjectOutputStream (dos);

out.write(加密数据);

byte[] data = byteArrayOutputStream.toByteArray();

//close等收尾工作。

对于输出流这种常规操作,打造平台的大牛们不可能犯低级错误,而大量的内存泄漏应该和压缩参数无关,于是直接分析

Deflater类(因为之前大多数是直接使用GZipOutputStream,对Deflater类本身并不是很熟悉)。发现文档中有对于end方法的说明是:

end

public void end()

    关闭解压缩器并放弃所有未处理的输入。此方法应该在不再使用该压缩器时调用,但是也可以由 finalize() 方法自动调用。调用此方法后,Deflater 对象的行为将是不确定的。

 

其实jdk自己的例子就给人一个误导:

 

 

[java]  view plain copy
 
  1. // Encode a String into bytes  
  2.  String inputString = "blahblahblah??";  
  3.  byte[] input = inputString.getBytes("UTF-8");  
  4.  // Compress the bytes  
  5.  byte[] output = new byte[100];  
  6.  Deflater compresser = new Deflater();  
  7.  compresser.setInput(input);  
  8.  compresser.finish();  
  9.  int compressedDataLength = compresser.deflate(output);  
  10.  // Decompress the bytes  
  11.  Inflater decompresser = new Inflater();  
  12.  decompresser.setInput(output, 0, compressedDataLength);  
  13.  byte[] result = new byte[100];  
  14.  int resultLength = decompresser.inflate(result);  
  15.  decompresser.end();  
  16.  // Decode the bytes into a String  
  17.  String outputString = new String(result, 0, resultLength, "UTF-8");  

  

在这个例子中,压缩的代码并没有调用compresser.end,因为仅调用一次,最后肯定会在对象被回收时调用finalize来调用end();

这在偶尔调用一两次的情况下也没有大问题。

 

另外,对于DeflaterOutputStream构造方法中,如果你没有传入Deflater,它自己new了一个Deflater,并使用useDefaultDeflater标记来

在close()中调用Deflater的end(),但如果是你自己传入的Deflater,因为可能在外部会多次复用,本着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它没有为你调用

end()。

 

凡是在finalize中调用方法说明一定要保证被回收,而在密集调情况下一定不能依赖finalize,上面已经说过道理。所以一定要在用完后立即调用它以“尽早地立即回收”。所以这里应该有一个手工调用的参与,于是修改为:

 

Deflater def = new Deflater(Deflater.BEST_ COMPRESSION,false);

DeflaterOutputStream dos = new DeflaterOutputStream(byteArrayOutputStream,def);

 

ObjectOutputStream out = new ObjectOutputStream (dos);

out.write(加密数据);

byte[] data = byteArrayOutputStream.toByteArray();

在finally语句中执行{

def.end();

close();

}

 

结果,呵呵,不用多说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skywhsq1987.iteye.com/blog/209786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