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生和老师之间互相期望的换位思考

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大学所具有的独特性是以往高中初中小学都不能比拟的,在此之前的学习体制为指定课程的小班授课,很多人的老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更换,且教授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告诉”形式。

而大学,相比于以往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大班授课而且还更注重自学,然而在这“自由”外表下,也存在着看不见的“枷锁”和“约束”,那便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的复杂化,从而引起学生和教师双方都有达不到预期的地方。

这里笔者将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分别拙劣地揣度一下两者对彼此的期望。

作为大学教师

1.在大学讲课还是以大班授课为主流的情况下,每节课教师都要面对100多个人,并且还不只一个班的授课教学,要像高中初中那样教师能兼顾到每一个人自然是不可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一上QQ就发现有几百条私信来问你问题,就算心有余力尚不足吧!所以大师教师都希望学生们能理解他们这方面的难处,要让教师主动去关心每一个学生自然是不现实的。

2.大学的课堂,内容简要却精深,这就注定了光凭老师上课讲是不能尽用的,所以老师想学生学得好,在自己已经尽力教好了的前提下,学生也一定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才不会导致上课两眼一抹黑,课后复习才能更好地把有印象的知识固定在脑海里!

3.除自主学习外,自主思考,“谋定而动”也很重要。试想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下课拿着你讲了很多遍只是换了个皮不换本质的题来问你,是个负责任的老师都会愤怒和感到无力吧。而且客观上讲,自主思考的能力也应当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高素质,跟风而动,亦步亦趋的人只能逐渐埋没在历史的垃圾堆中。

作为大学生

1.亲切,不摆架子。学生之间有句话广为流行:“想不想学这门课完全看老师”。如果老师亲切足够,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学生都愿意与之亲近,对这门课的印象自然好了起来——换句话说,微积分已经很难了,天天上课如果还要顶着老师的(臭)脸,谁还回去认真花功夫呢?

2.当然,作为大学教师,良好的科学和思想素质也是必备。这就是评判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直接标准了,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真正内涵丰富学识和对所教学科理解极深的老师,才能真正教出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们真正觉得:我这节课又学到东西(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

3.课堂风趣。这便是附加要求了,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一个懂得寓教于乐的老师,能把各种有意思的事同样放放到教学中来,以此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学生都变成了“乐之者”和“好之者”,又何愁学不好?

P.S.

本篇思路节奏有些快,可能某些语言会过激,引起不适,还是那句话,还(你)望(咬)见(我)谅(啊)!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538558/article/details/88077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