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议基础(三):IP协议与IP地址分类

1、IP相当于OSI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

2、IP基础知识:

   1)IP分为三大作用模块:IP寻址,路由,以及IP分包与组包

   2)不同数据链路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各自的最大传输单位(MTU)不同,如MTU的值在以太网中是1500字节,在FDDI中是4352字节,而ATM则是9180字节。当数据较长时,采用对IP进行分片处理

   3)IP属于面向无连接型,即在发包前,不需要建立与对端目标地址之间的连接【为了提高可靠性,上层的TCP采用面向有连接型

3、IP地址的基础知识

   1)IP地址由32位正整数来表示,将32位的IP地址以每8位为一组,分成4组,每组以“.”隔开,再将每组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2)IP地址由“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组成

          网络标识必须保证相互连接的每个段的地址不相重复,而相同段内相连的主机必须有相同的网络地址;主机标识则不允许在同一个网段内重复出现

      通过子网掩码(网络前缀)方式区分两者 ,子网掩码对应网络标识的部分全部为“1”,对应IP地址主机标识的部分全部为“0”

            

4、IP地址分类

级别

网络标识

主机标识

A类地址:以0开头

第1位到第8位

0.0.0.0~127.0.0.0

后24位

B类地址:以10开头

第1位到第16位

128.0.0.0~191.255.0.0

后16位

C类地址:以110开头

第1位到第24位

192.0.0.0~223.255.255.0

后8位

D类地址:以1110开头

第1位到第32位

224.0.0.0~239.255.255.255

没有主机标识,用于多播

E类地址:保留

注意事项:用比特位标识主机地址时,全为0只有在表示对应的网络地址或者IP地址不可获知才可使用;而全部为1常作为广播地址

  1. 路由控制:路由控制表记录着网络地址与下一步应该发送至路由器的地址
  2. 路径MTU发现:指从发送端主机到接收端主机之间不需要分片时最大MTU的大小,即路径中存在的所有数据链路中最小的MTU
  3. IPv6:为解决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而出现,地址长度为128位,以每16比特为一组,每组用冒号(“:”)隔开进行标记,而且如果出现连续的0时还可以将这些0省略,并用两个冒号(“::”)隔开,但一个IP地址只允许出现一次两个连续的冒号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8966361/article/details/8818928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