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 “趣出行”死在“火牛”的沙滩上

昨天晚上吃完饭,我打开微信回复了一下消息,顺手点开了家族群,看一下亲戚朋友们都在聊些什么。然后就看到了一个链接,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刚开始我以为是什么新打车软件正在推广,点进去能领取打车红包之类的链接,顺手就点了进去。不点不知道一点吓一跳,居然是一个区块链+打车的顺风车软件,我心想难不成又是一个“火牛视频”正在冉冉升起?
正当我准备下载研究一下这个APP的时候,家族群里面的亲戚又一唱一和地开始讲话了,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原来群里还不止一个人参与了这个软件…嗯?!送钱?不太对劲啊,难不成“火牛”团队又有新作品了?
正当我疑惑的时候,APP下载完成了。细看之下我发现,这个项目自称基于通证经济模型,让用户从以往传统打车平台中的“使用者”变成产品的“投资者+贡献者+使用者”,享受平台发展带来的投资红利和价值回馈。
该项目声称基于EOS发行一种名为CPLE的权益通证,总量30亿枚,永不增发。注册新用户、邀请好友、实名认证、拼车出行等均可获得一定数量的CPLE。作为“权益股份”,用户持有该代币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项目收入分红。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群里说的发现金是这么回事。那不就成了“打车即挖矿”了吗?
果然,在我了解之下我发现我的这个亲戚并没有用这个软件打车的念头,而是纯粹的想通过推广赚点钱。基于“火牛”的前车之鉴,我决定还是好好研究一下这个软件是不是存在“火牛”一样的问题,免得更多的人受其牵累。
果然,在经过研究之后我发现了几个漏洞:
1、项目方在宣传过程中宣称阿里巴巴投资100亿砸市场,但我通过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查询可见,股权分配里并没有阿里巴巴;
2、项目有页面内容相同但网址不同的三个官网,似乎是为了规避某种规则特意为之;
3、项目方随意更改规则。2月16日,公告称新用户激增,回馈策略调整,CPLE数量低于2000的用户不再派发回馈,而根据规则,拉一个新用户仅可得55个CPLE;
4、项目方声称代币已上线交易所,但项目方竟在APP里自定义CPLE价格,并且从APP提币到交易所需要官方不定期开通白名单发放权限;
5、该项目代币CPLE上线的交易所“追币网”交易量非常之小,也仅仅上线了两个币种,K线图走势更是让人猜不透交易平台的真实想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这个软件压根就打不到车…
嗯…一言难尽…
在打车出行市场几乎被完全瓜分的领域,趣出行发行代币的意图也很明显,即借助区块链吸引流量。
简单的说,就是趣出行引入区块链技术,作为一款出行类的Dapp(姑且暂时称之为Dapp,分布式应用程序),CPLE是其发行的通证权益。但有别于通证的效用,CPLE不能在趣出行的网约车系统中使用,只能充当积分奖励的作用。
趣出行自称为共享收益的拼车生活平台,其中分享的收益也是指CPLE。而作为被线下实体应用引入的新技术成果,CPLE的币价成为取代了拼车主业,被大肆宣扬的亮。
不论是网上流出的宣传内容还是官网大面积露出的CPLE,都能看出趣出行的意图——借CPLE吸引用户获得流量扩张趣出行市场。并且,为了刺激有交易需求用户的活跃度,其将CPLE放到交易所上交易。
此外,趣出行CEO张东东对外宣称自己曾就职于微软中国,支付宝,并一路晋升到管理层。但CPLE官网上对他的介绍内容却写的是,“负责领导开发了支付宝钱包、微软财政预算系统、新浪微博等。”
众所周知的支付宝的开发负责人并不叫张冬冬,并向相关企业求证得到旗下并没有“支付宝钱包”这一产品。对“微软财政预算系统”,相关企业员工称并未听说过,新浪微博对名叫“张冬冬的领导开发者”更是闻所未闻。
而对于趣出行目前押宝的CPLE币,确实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引流”。但得到收益的人,除了直接在平台上换取收益外,其他会选择在二级市场抛售,最终的走向还是换成现金。这就意味着,CPLE的二级市场稳定不可持续。
截至目前,“趣出行”已经无法正常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mmm…总结一下以上内容,欢迎新一代“火牛打车”,哦不是,“趣出行视频”闪亮登场!
完全就是跟“火牛视频”同样的利用区块链噱头进行引流的软件,“收益方面入不敷出,运营规则说改就改,上线平台莫名其妙,想要兑现看我心情!”
好了,今天的区块链方法论就到这里了,我的音频首发平台是在领鹿谷资讯微信公众号,视频也会同步在秒拍、微博、优酷等各大视频平台上传,想要收看区块链方法论往期内容的同学欢迎大家前来围观,在各大平台搜索“区块链方法论”以获得最新内容。我是区块链倪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693781/article/details/88169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