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伊始如何入手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qq_31389903/article/details/51746831

作为新人,很开心可以参加一个从新开始的项目。

首先客户给了一个样机,功能大概的说了一下,还没确定,等我们这边回复能不能做成。我们根据客户需要先了解相关资料,然后出一个大概的方案,跟客户确定最后的样机规格。在这个最初的方案上,很大程度是硬件工程师决定的,用什么芯片,可以实现什么功能。我们的硬件工程师在资料方面,是直接找供应商和方案商,像TI等的技术支持,把我们的需求一说,供应商们就会给出相应方案,如推荐芯片,合作的供应商等,各种资料都会提供,还能解答我们的各种问题,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对于我们的样机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我们的硬件工程师很辛苦,要联系不同的供应商,对比三家,画框架图,考虑功耗,成本等的问题,还要对接客户和领导,汇报项目情况。基本上是硬件工程师确定了整套方案,包括芯片的选取,功能的实现。期间我们跟TI的技术支持见面开会,把我们的需求提出,他们就能根据我们的需求提出几套方案,根据他们的经验,电源、机械设计、芯片等的建议很详细且可行。在一个陌生的领域中,我们不熟悉,有巨人为我们指路,可以减少我们走弯路和错路的可能, 增大成功的几率。

刚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懂,在方案还没确定的时候,更不知道应该看什么,要找什么资料才能帮助同事。等方案确定了之后,单片机还没到,资料也还没到位。确定了MCU,在找资料方面,能力也是欠缺的,刚开始,像盲头苍蝇一下到处乱窜,什么资料都找都看,缺乏一个目标,然后有点迷惘。我们选定的MCU有好几个系列,我们后来找资料才发现的,后面又找了TI的技术支持,直接给我们推荐了一款系列。然后就到了找资料的这一步,软件有一位师兄,带我们做项目的,师兄只用了半天就熟悉我们好几天的东西,然后在TI官网上下载了重点的资料,示例代码等。表示我看得目瞪口呆,这就是区别。MCU的资料中比较重要的是芯片规格书,通常是好几百页纸的英文文档,里面有各个模块的讲解和寄存器的配置等,示例代码也很重要,有个例子入手也快一些。在编译工具上面,很佩服人类的智慧,不同芯片的编译工具也不一样,师兄也帮我们下载好了,共享给我们。又花了半天熟悉了电路图,基本原理讲的头头是道。在想我什么时候才可以赶上师兄的一半。在工作上的问题,任何问题师兄都会耐心又详细的解答,还会引申知识。好厉害,有这么一个师傅,要好好跟上脚步,努力学习。


20160629

在查到资料方面,首先是去芯片的官网查找资料,下载芯片手册,百度不行就翻墙,翻墙不行就找供应商提供。看代码使用代码编辑器会方便很多,昨天刚用到一个很强大的编辑器,source insight 可以点击函数进行跳转,喜欢这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查到定义的时候不够方便,查找功能较强大的是Editplus,使用也较简单。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不,应该说一直都在犯才对,就是自己还没找资料怎么去熟悉软件,遇到一个问题就让师兄过来教我,什么资料没有,不会自己去查找,而是直接去问师兄这个在哪里啊?然后师兄很无私奉献的把所有东西都共享出来。是的,师兄是很好,但是问题暴露的更明显了,太依赖师兄了,这样的成长不了的。师兄找到的资料,我也再找一遍,看看途径在哪里。自省,学习,思考,行动。

如果在芯片手册里面找不到寄存器,此时应该就要想,是不是这块开发板的芯片不是所知道的型号,再仔细看代码,查找芯片型号,即使有时候代码中包含了51xd2的头文件,然后芯片却不是51xd2,经过查找,MCU原来是51RE2,师兄说,这得搞感觉,额,好想问这感觉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多看代码有用不?


20160706

硬件工程师出了电路图之后:软件需要再检查一下原理图,比如I2C引脚是否使用正确,上拉电阻是否设置,电源部分和复位电路是否符合MCU的应用/推荐电路,调试接口是否接出,外部中断引脚使用是否正确等其他问题。 最好是将MCU的每一个引脚功能都读通,知道它的功能,然后再根据MCU的手册确认一次原理图的正确性。出方案阶段,一定要软硬件都参与,不能只埋头代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1389903/article/details/5174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