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面试收藏必备

  一、概述

  网络的网络

  网络把主机连接起来,而互联网是把多种不同的网络连接起来,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

  

  ISP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ISP 可以从互联网管理机构获得许多 IP 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联网设备,个人或机构向 ISP 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接入互联网。

  

  目前的互联网是一种多层次 ISP 结构,ISP 根据覆盖面积的大小分为第一层 ISP、区域 ISP 和接入 ISP。互联网交换点 IXP 允许两个 ISP 直接相连而不用经过第三个 ISP。

  

  主机之间的通信方式

  客户-服务器(C/S):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对等(P2P):不区分客户和服务器。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1.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用于电话通信系统,两个用户要通信之前需要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链路,并且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始终占用该链路。由于通信的过程中不可能一直在使用传输线路,因此电路交换对线路的利用率很低,往往不到 10%。

  2. 分组交换

  每个分组都有首部和尾部,包含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控制信息,在同一个传输线路上同时传输多个分组互相不会影响,因此在同一条传输线路上允许同时传输多个分组,也就是说分组交换不需要占用传输线路。

  在一个邮局通信系统中,邮局收到一份邮件之后,先存储下来,然后把相同目的地的邮件一起转发到下一个目的地,这个过程就是存储转发过程,分组交换也使用了存储转发过程。

  时延

  总时延 = 传输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1. 传输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传输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其中 l 表示数据帧的长度,v 表示传输速率。

  2.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接近光速。

  其中 l 表示信道长度,v 表示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

  3.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收到分组时进行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分析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

  4. 排队时延

  分组在路由器的输入队列和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的时间,取决于网络当前的通信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 五层协议

  应用层 :为特定应用程序提供数据传输服务,例如 HTTP、DNS 等。数据单位为报文。

  传输层 :为进程提供通用数据传输服务。由于应用层协议很多,定义通用的传输层协议就可以支持不断增多的应用层协议。运输层包括两种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TCP,提供面向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单位为报文段;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提供无连接、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单位为用户数据报。TCP 主要提供完整性服务,UDP 主要提供及时性服务。

  网络层 :为主机提供数据传输服务。而传输层协议是为主机中的进程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网络层把传输层传递下来的报文段或者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针对的还是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服务,而主机之间可以有很多链路,链路层协议就是为同一链路的主机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数据链路层把网络层传下来的分组封装成帧。

  物理层 :考虑的是怎样在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物理层的作用是尽可能屏蔽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

  2. OSI

  其中表示层和会话层用途如下:

  表示层 :数据压缩、加密以及数据描述,这使得应用程序不必关心在各台主机中数据内部格式不同的问题。

  会话层 :建立及管理会话。

  五层协议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而是将这些功能留给应用程序开发者处理。

  3. TCP/IP

  它只有四层,相当于五层协议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

  TCP/IP 体系结构不严格遵循 OSI 分层概念,应用层可能会直接使用 IP 层或者网络接口层。

  TCP/IP 协议族是一种沙漏形状,中间小两边大,IP 协议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4. 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

  在向下的过程中,需要添加下层协议所需要的首部或者尾部,而在向上的过程中不断拆开首部和尾部。

  路由器只有下面三层协议,因为路由器位于网络核心中,不需要为进程或者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因此也就不需要传输层和应用层。

  

  二、物理层

  通信方式

  根据信息在传输线上的传送方向,分为以下三种通信方式:

  单工通信:单向传输

  半双工通信:双向交替传输

  全双工通信:双向同时传输

  带通调制

  模拟信号是连续的信号,数字信号是离散的信号。带通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三、数据链路层

  基本问题

  1. 封装成帧

  将网络层传下来的分组添加首部和尾部,用于标记帧的开始和结束。

  

  2. 透明传输

  透明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好像不存在一样。

  帧使用首部和尾部进行定界,如果帧的数据部分含有和首部尾部相同的内容,那么帧的开始和结束位置就会被错误的判定。需要在数据部分出现首部尾部相同的内容前面插入转义字符。如果数据部分出现转义字符,那么就在转义字符前面再加个转义字符。在接收端进行处理之后可以还原出原始数据。这个过程透明传输的内容是转义字符,用户察觉不到转义字符的存在。

  

  3. 差错检测

  目前数据链路层广泛使用了循环冗余检验(CRC)来检查比特差错。

  信道分类

  1. 广播信道

  一对多通信,一个节点发送的数据能够被广播信道上所有的节点接收到。

  所有的节点都在同一个广播信道上发送数据,因此需要有专门的控制方法进行协调,避免发生冲突(冲突也叫碰撞)。

  主要有两种控制方法进行协调,一个是使用信道复用技术,一是使用 CSMA/CD 协议。

  2. 点对点信道

  一对一通信。

  因为不会发生碰撞,因此也比较简单,使用 PPP 协议进行控制。

  信道复用技术

  1. 频分复用

  频分复用的所有主机在相同的时间占用不同的频率带宽资源。

  

  2. 时分复用

  时分复用的所有主机在不同的时间占用相同的频率带宽资源。

  

  使用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进行通信,在通信的过程中主机会一直占用一部分信道资源。但是由于计算机数据的突发性质,通信过程没必要一直占用信道资源而不让出给其它用户使用,因此这两种方式对信道的利用率都不高。

  3. 统计时分复用

  是对时分复用的一种改进,不固定每个用户在时分复用帧中的位置,只要有数据就集中起来组成统计时分复用帧然后发送。

  

  4. 波分复用

  光的频分复用。由于光的频率很高,因此习惯上用波长而不是频率来表示所使用的光载波。

  

  5. 码分复用

  为每个用户分配 m bit 的码片,并且所有的码片正交,对于任意两个码片 s 和 t有

  为了讨论方便,取 m=8,设码片 为 00011011。在拥有该码片的用户发送比特 1 时就发送该码片,发送比特 0 时就发送该码片的反码 11100100。

  在计算时将 00011011 记作 (-1 -1 -1 +1 +1 -1 +1 +1),可以得到其中 s'为 s的反码。

  利用上面的式子我们知道,当接收端使用码片 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内积运算时,结果为 0 的是其它用户发送的数据,结果为 1 的是用户发送的比特 1,结果为 -1 的是用户发送的比特 0。

  码分复用需要发送的数据量为原先的 m 倍。

  

  CSMA/CD 协议

  CSMA/CD 表示载波监听多点接入 / 碰撞检测。

  多点接入 :说明这是总线型网络,许多主机以多点的方式连接到总线上。

  载波监听 :每个主机都必须不停地监听信道。在发送前,如果监听到信道正在使用,就必须等待。

  碰撞检测 :在发送中,如果监听到信道已有其它主机正在发送数据,就表示发生了碰撞。虽然每个主机在发送数据之前都已经监听到信道为空闲,但是由于电磁波的传播时延的存在,还是有可能会发生碰撞。

  记端到端的传播时延为 τ,最先发送的站点最多经过 2τ 就可以知道是否发生了碰撞,称 2τ 为 争用期 。只有经过争用期之后还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

  当发生碰撞时,站点要停止发送,等待一段时间再发送。这个时间采用 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来确定。从离散的整数集合 {0, 1, .., (2k-1)} 中随机取出一个数,记作 r,然后取 r 倍的争用期作为重传等待时间。

大连妇科医院排名 http://yyk.39.net/dl/zonghe/f9a8f.html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fadsf15/article/details/878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