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的缓存机制

最近参加一个面试,被面试官问到http的缓存机制,发现自己并不熟悉,于是这篇博客诞生了。

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从万维网服务器传输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基于TCP/IP通信协议传递数据
HTTP协议工作于客户端-服务端架构上,浏览器作为Http客户端通过url想http服务器发送所有请求
web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向客户端发送响应信息
 
http报文
是浏览器与服务器间通信时发送及响应的数据块
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数据,发送请求报文,服务器向浏览器返回数据,返回响应报文
报文信息主要分为两部分:
  • 包含属性的首部(header),(附加信息(cookie,缓存信息等)与缓存相关的规则信息,均包含在header中
  • 包含数据的主体部分,(http请求真正想要传输的部分)
有两种方式:强制缓存/对比缓存
我们可以看到两类缓存规则的不同,强制缓存如果生效,不需要再和服务器发生交互,而对比缓存不管是否生效,都需要与服务端发生交互。
两类缓存规则可以同时存在,强制缓存优先级高于对比缓存,也就是说,当执行强制缓存的规则时,如果缓存生效,直接使用缓存,不再执行对比缓存规则。
强制缓存:
对于强制缓存来说,响应header中会有两个字段来标明失效规则(Expires/Cache-Control)
现在用cache-control代替前者:
Cache-Control 是最重要的规则。常见的取值有private、public、no-cache、max-age,no-store,默认为private。
private:             客户端可以缓存
public:              客户端和代理服务器都可缓存(前端的同学,可以认为public和private是一样的)
max-age=xxx:   缓存的内容将在 xxx 秒后失效
no-cache:          需要使用对比缓存来验证缓存数据(请求阶段可用
no-store:           所有内容都不会缓存,强制缓存,对比缓存都不会触发(对于前端开发来说,缓存越多越好,so...基本上和它说886)
对比缓存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数据时,服务器会将缓存标识与数据一起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将二者备份至缓存数据库中。
再次请求数据时,客户端将备份的缓存标识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缓存标识进行判断,判断成功后,返回304状态码,通知客户端比较成功,可以使用缓存数据。
通过两图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在对比缓存生效时,状态码为304,并且报文大小和请求时间大大减少。
Last-Modified:
服务器在响应请求时,告诉浏览器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
If-Modified-Since:
再次请求服务器时,通过此字段通知服务器上次请求时,服务器返回的资源最后修改时间。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现有头If-Modified-Since 则与被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进行比对。
若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大于If-Modified-Since,说明资源又被改动过,则响应整片资源内容,返回状态码200;
若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小于或等于If-Modified-Since,说明资源无新修改,则响应HTTP 304,告知浏览器继续使用所保存的cache。
Etag  /  If-None-Match(优先级高于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Etag:
服务器响应请求时,告诉浏览器当前资源在服务器的唯一标识(生成规则由服务器决定)。
If-None-Match:
再次请求服务器时,通过此字段通知服务器客户段缓存数据的唯一标识。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现有头If-None-Match 则与被请求资源的唯一标识进行比对,
不同,说明资源又被改动过,则响应整片资源内容,返回状态码200;
相同,说明资源无新修改,则响应HTTP 304,告知浏览器继续使用所保存的cache。
总结
对于强制缓存,服务器通知浏览器一个缓存时间,在缓存时间内,下次请求,直接用缓存,不在时间内,执行比较缓存策略。
对于比较缓存,将缓存信息中的Etag和Last-Modified通过请求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校验,返回304状态码时,浏览器直接使用缓存。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yuan233/p/10397881.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