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家”

“我想回家”

观《流浪地球》有感

2月5日

总述

这是一个极其精彩的科幻片。其质量之高,已经没有让我们以“国人拍的科幻”来情怀宣传的必要。电影的主题是“让地球活着”的希望,“让地球活着”的希望,它还给了我另一种希望,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制作水平的希望。知乎的大佬指出它已经远超过了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水平。所以一定要看!


概括

设定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有刘慈欣的设定加持,背景设定绝对的硬科幻。 “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行星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 2500 年后抵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了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这个设定必须服气,不服气看完原著(不长)也会服气的。

格局

很多人不看好这一部电影的原因便是其格局太大,不相信经验不足的国人能把它拍好。结果是电影一巴掌扇在了他们脸上。格局之宏大让人震撼,剧情、逻辑等应对这种格局却惊人地游刃有余。一开始我以为会有“战狼特色”充斥,全片却没有冗余的体现,这让我赞叹不已。没有强行体现中国的强大,也没有党,地球场景一半是用被毁掉的中国大地体现,首都也成了废墟,这一点标志了中国影业的进步,中国的影视终于不再那样“战狼”,也不再处处首先。拯救地球的也不是美国那样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人呢会在看完电影后问“那啥啥部门干啥去了”,它体现了全球共同努力对抗灾难。甚至不只有中国人,到处都是其他国家的人民出力,“中国意识”终于淡化,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体现的很多,中国完全受联合国支配,全程基本没有出现中国政府。全世界都在竭尽全力,让人感到灾难带来的绝望和难以言表的压抑,而计划失败带来的无力格外强烈,最后孤注一掷的希望、联合政府的信任所点燃的心底的复杂情绪我拍案叫绝。上面这些情感,个人英雄和中国意识是体现不了的,只有这种全球意识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不是爱国不对,它很对,我也很喜欢《战狼》,但在这一部电影中,“战狼”已经不再适用,导演很明智的选择了放弃当下大热的爱国情怀,不能说不是一种创造与突破。

剧情

满分。对于一个科幻电影而言无可挑剔。它既没有狗血也不杂乱无章,逻辑线路十分清晰,非常巧妙的融入了很多中国的文化。比如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春节”“回家”“团聚”等不必多说,还有初中生学了半年的“小我与大我的冲突”“舍小我为大我”,这是多数外国人深层文化中没有强调的,但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已经烙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造成的共鸣是别国所不能达到的。知乎一位大佬提到了YouTube上的评论: “灾难来临的时候,美国人选择选择坐飞船离开,中国人则要拯救整个地球。” 【火种】计划代表的“文明的延续”,不正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执念吗?

情感

电影中的情感真实而不平淡,充实而不泛滥,最简单的亲情和家国情怀不断的摩擦,着实催人泪下。演员的表演令我回味良多,刘启表现出的不关心姥爷和爸爸,与他两次声嘶力竭地大吼形成的爆点震撼人心。电影中无数人说了无数次“我想回家”,最后时每个人在说一次还是能感受到那一种透过银幕的无力与无助。

科幻

这是实打实的硬科幻了。每个想象都是天马行空却符合逻辑。特效非常出色,科幻感十足却又透着令人神往的真实感。不过多剧透。。。

改编

在我看来,只要你看过原著就知道,这已经是脱离了改编,而是再次创作了。但非常成功也没有改死,想出续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缺点

说不定就有了,但我没有看出来,其光华已经太耀眼,看不见其中瑕疵。


感想

废话了这么多终于有我的感想了。

这个电影中的主题就是希望,非常简单的主题,在电影中却被凸显得极为深刻。无边无际的绝望与压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可贵,希望总是扎根在人心。我还记得每次电影中的人遇到危险时,都会喊一句“我想回家”,绝望时,仍是“我想回家”,虽然以韩朵朵为首,但仔细看就会发现,电影中很多人都这么说过。

韩朵朵问刘启:“我们还有家吗。”时,刘启沉默了。我也问一句:“流浪地球时代的人们有家吗?” 有,但也回不去了。地球离开太阳系后,地球也会想回家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150116 查看本文章

那人们的家是什么呢。我看,这里的家应该是指希望。家成了精神的寄托。地球回家,不是回到太阳系而是去到另外一个恒星旁追逐远方飘渺的希望。人们对希望的向往太虚太飘渺了,中国人便轻而易举的用中国文化把它转换成回家,人们喊出的时候更加揪心啊。

万千思绪受文笔所限,说多了只是累赘,看一次原著和电影胜过万语千言。


文中的“知乎大佬”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4128568/answer/584569114

就是第一个回答,“罗一觉”大佬,写的很好,各位一定要看看。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mocking-jimmy/p/1035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