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研究

                               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前景的哲学研究

                                                                                           摘 要

       本文在对人工智能这一新兴的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 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分析,历史上三次人机对弈引起的人工智能热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的展望几个方面阐述了对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的分析和思考。在人类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进一步说明人工智能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威胁人类生产的技术难度。同时提出机器与人的根本区别和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和和生活质量,实现人机共存,各司其职,彼此关爱的理想局面。

关键字: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哲学 人类情感 生产力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2018年一月份,“国际消费电子展--人工智能讲如何改变生活”国际电子消费展CES在美国内华达州拉开帷幕,CES展会首次开辟了“人工智能展示厅”。这一展览预示着,在不远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会重塑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我们的生活将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发生巨大的改变。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人工智能,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注意到它的存在。很多人只是把人工智能看做是普通科技的一种,这里就涉及到如何来定义人工智能了。

       一些人看来,只有长相和成年人差不多,智慧水平不输于成年男女青年的机器才叫人工智能;然而在另一些人眼里,计算机能做许多我们人类做不到的事,比如一秒钟完成数百亿次运算,我们人类再聪明也无法在计算速度上与计算机相比,为什么就不能将远超人类的计算机称为人工智能呢?

       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无道理,但是几乎是两个极端。那么谁的看法更加贴近事实呢?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为什么我们说之前谈到的智能搜索引擎、智能助理、机器翻译、机器写作、机器视觉、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技术都属于人工智能,而诸如手机操作系统、浏览器、媒体播放器等通常不被归入人工智能的范畴?人工智能究竟有没有一个容易把握和界定的科学定义?

       历史上,人工智能的定义曾经经历了很多次的改变。一些肤浅的、未能揭示人工智能内在规律的定义很早就被研究者抛弃。但直到今天,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仍有很多种。具体怎么来定义人工智能,通常取决于我们讨论问题的背景和所关注问题的焦点。

       这里,简要列举几种历史上有影响的,或目前仍流行的人工智能的定义。对这些定义的分析、讨论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这有些类似于古代哲学家们围坐在一起探讨“人何以为人”,或者,类似于科幻迷们对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展开辩论。

       定义一:AI就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计算机程序;

       定义二:人工智能就是与人类思考方式相似的计算机程序;

       定义三:人工智能就是与人类行为相似的计算机程序;

       定义四:人工智能就是会学习的计算机程序。

       定义五:人工智能就是根据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的收益的计算机程序。

       第一种定义解释的是大众看待人工智能的视角,只管易懂,但主观性太强,不利于科学讨论。第三种定义是计算机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也是一种从实用主义出发,简洁明了的定义,但是缺乏周密的逻辑。第四种定义反应的是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流行后,人工智能世界的即使趋势,虽失之狭隘,但最有时代精神。

       第五种定义,即人工智能就是根据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的收益的计算机程序,是学术界的教科书式的定义,全面均衡,偏重证实。因此,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并且从事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方向)的业内人士,我通常使用第五种定义来向别人解释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这个定义可以很清楚的把“智能”与“自动化”区分开来。

 

二、人机对弈与人工智能热潮

       2016年3月,谷歌公司开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与李世石的一盘棋一下子将人工智能带入普通人的视野。围棋人机大战刚刚尘埃落定,“人类是不是要被机器毁灭了”之类的话题就超出了科幻迷的圈子,在普通人中流行开来。每天,我们都能在各种场合听见人们谈论人工智能,哪怕是在街头的咖啡馆里,也能听到“深度学习”这样的专业字眼;学术界的人工智能大师们在各种会议、商业活动和科普活动中奔波忙碌,马不停蹄;一边是专业的科研机构、高科技公司在谈论人工智能,另一边,银行、保险、能源、家电等传统行业厂商也都忙不迭地把“AI”或“AI+”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

       这并不是人机对弈第一次激起公众的热情。1997年IBM的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的那一天,全世界科技爱好者奔走相告的场景丝毫不比今天人们对AlphaGo的追捧逊色多少。再往前看,1962年,IBM的阿瑟·萨缪尔开发的西洋跳棋程序就战胜过一位盲人跳棋高手,那时,国外的报纸也在追捧人工智能,公众也一样对智能机器的未来充满了好奇。

       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再到今天,从西洋跳棋到国际象棋再到围棋,三盘棋,三次人工智能在公众中引发的热潮——为什么处在风口浪尖的偏偏都是人机对弈,为什么一定是下棋的程序,而不是其他智能程序?

       纵观人工智能发展史,人机对弈只是人工智能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起起落落的一个缩影。对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者而言,选择人机对弈作为算法的突破口,这一方面是因为棋类游戏代表着一大类典型的、有清晰定义和规则、容易评估效果的智能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具备一定复杂性的棋类游戏通常都会被公众视为人类智慧的代表,一旦突破了人机对弈算法,也就意味着突破了公众对人工智能这项新技术的接受门槛。

       AlphaGo之前,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人类要被机器毁灭了!”这样的恐惧。前两次人工智能热潮,每一次都释放过人类关于未来的瑰丽想象力,每一次都让许多人热血沸腾。但很不幸,两次热潮在分别经历了数十年的喧嚣后,无一例外地迅速跌入低谷,并在漫长的寒冬中蛰伏起来。

       高德纳咨询公司推荐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几乎每一项新兴且成功的技术,在真正成熟之前,都要经历先扬后抑的过程,并在波折起伏中通过积累和迭代,最终走向真正的繁荣、稳定和有序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这次的人工智能热与前两次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以“神经网络”算法为代表的深度学习算法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深度学习算法给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和算法上的革新绝对是历史想任何一次人工智能热都无法比拟的。

 

三,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展望及引发的哲学思考

       今天人工智能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2010年“深度学习”技术的发明。“深度学习”能够利用大数据建立和优化决策模型参数,达到超越人工的精确度。只要拥有了某一特定领域的海量数据,“深度学习”就能被训练优化单一功能性目标,比如“赢得对弈”、“违约率最小化”、“语音识别准确度最大化”等。

       随之而来的,企业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很多工作程序的自动化,包括客服聊天机器人、贷款审批信贷员、身份验证安保员。

       笔者认为,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将会取代现有的很对人工劳动力,会计从业人员,骑车驾驶相关从业人员,语言翻译从业人员,电话销售从业人员,股市交易人员等等,很大部分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假以时日,人工智能技术还会学会控制一些半自动或全自动的硬件设施,逐步取代工厂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及许多其他职业。

       目前,人工智能在这些单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深度学习与多种机器学习技术得以有效结合之后,人工智能已经被证明能够在诸多领域与人类相匹敌,甚至超越人类。正如在上文所言,在围棋及扑克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在全球的关注下击败了这类项目的世界人类冠军,人脸识别以及语音识别技术的能力也已经优于常人。

       那么,人工智能现在发展如此迅速,在很多领域都已经或者将会超越人类,它会不会像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最后反过来控制人类,或者对人类的造成威胁呢?

       笔者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是运行在单一领域里的“狭义”应用,由人类严格控管。而构成类科幻情节、拟人化的人工智能则是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这些预测是假设了人工智能能够自主学习、懂得常识性推理,具有自我意识、感知、甚至欲望的人工智能。卡珊德拉预言的所谓“奇点“其实就是实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

       然而,通用的人工智能目前并不存在。而且,人类也没有任何已知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实现这样的通用人工智能,“奇点”假说推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的指数性成长,但却忽略了这样的指数性成长需要的是一系列可能百年甚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重大技术发明和突破。

       基于这样的工程和技术现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所谓“狭义”人工智能所能带来的应用及其扩展,而不是讨论虚无缥缈的超级智能。按照我们目前的推论,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将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并且帮助消除困扰人类多时的贫困和饥饿问题,让我们所有人有更多时间与自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困扰。比如造成许许多多的人失业。

       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尝试着让人们转而从事一些比机器更高级更灵活的岗位,比方说那些需要更灵活的头脑,或更高身体协调性的工作发挥潜在天分的工作;或者是需要创新能力的工作。

       牛津大学2013年卡尔·弗雷(Carl Frey)和迈克·奥斯本(Michael Osborne)两位学者进行的著名研究也显示,以前的每一次革命在摧毁了一些职业(比如训练有素的手工匠)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

       我们与人工智能如何共存,取决于我们如何将机器无法取代的人类特质真正发挥出来。而人类能够提供给彼此的最佳特质,是我们具有感情拥有灵魂的动物。

       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实际上还是一种靠人来控制的智能,不是可怕的,而是提高了人的生产力,使得人们的生活会变的越来越好,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做更多更有创造力的事情,而不是做一些重复性的劳动,这是人工智能的根本优点。这对人类是有好处的,因为机器是没有感觉的,没有情感的,它不知道对和错。最基本的决定还是靠人来决定的。

       人们的恐惧是源于不了解,实际上当我们更多的了解了这些瓶颈的技术和基础的技术之后,不管是翻译技术还是自动驾驶技术,都是让人类有一个更舒适更安全的体验。正如2018年一月份“国际消费电子展--人工智能讲如何改变生活”国际电子消费展上很多大的公司都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什么是机器人,什么是人,同情心是第一位,力量是第二位。

       因此,笔者认为,从哲学的角度讲,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因此,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人工智能决不会成为人类智能,取代人的意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人工智能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识论并不矛盾,而是一种证明。

 

四、结语

       我不能保证我们的科学家在人工智能方面永远不能取得重大突破,从而生产出真正威胁到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

       但笔者认为,我们目前面临的真正危机并不在于担忧这样的情况在遥远的未来可能会发生,而是我们不在拥抱人性这个角度上加倍下注;同时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和和生活质量。

       这个决定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不论我们选择什么,都会成为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如果我们选择了人类完全被机器取代的世界,不论事实有没有发生,我们都放弃了人性本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了屈服,人类就会走向终结。

       这种屈服不仅草率、毫无根据,更是对我们的传承、我们的祖先以及我们的造物者不负责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选择追求人性,就算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机器真的取代了人类,我们也能在屈服时明确我们已经承担了责任,并且从中获得了乐趣,而无怨无悔。

       笔者不认为这一天会到来,除非作为人类的我们愚蠢地让它发生。所以,让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情,让人类发挥我们的特质。让我们善用机器,彼此关爱,共享未来。

 

参考文献

[1]张云台, 人工智能及其前景的哲学思考,科学技术与自然辨证法,1995.12

[2]毛华滨, 高新民. 从意向性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 (5): 30.

[3]杰夫·霍金斯, 桑德拉·布拉克斯莉,人工智能的未来[M]. 贺俊杰, 李若子, 杨倩, 译.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15.

[4]吴文俊, 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 载《自然杂志》1980年第12期。

[5]人工智能,科大讯飞志在何方?  .赛迪网.2014年10月

[6]李开复,人工智能,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年05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3419318/article/details/8338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