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读后感

Slj 《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读后感

近几日,因为韩同学的出国愿望引起了我对海外留学的各种思考。比如,海外大学的教学质量是不是确实比中国同类的大学高?是不是像我们老师一样降低对大学生的学生的学术要求?为什么有的高中生高考分数也就400来分或刚过一本线,却可以申请到排名靠前的海外大学?他们能顺利毕业吗?海外大学是什么为依据来录取学生呢?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的中国学生对海外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趋之若鹜,我们的孩子究竟从所谓高质量的美国教育中可以获得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图书馆,阅读了以下几本书:《推开美国名校的大门-李刚》《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薛涌》《优秀的绵羊-威廉 德雷谢维奇》。感想如下:

     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你不了解美国大学,你会觉得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是那么不一样;如果你了解美国大学,你会觉得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是那么一样。”读完这些书,我深有同感。

     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大学录取机制不同于中国。中国大学录取仅靠当年的全国统一时间考试的高考分数或研究生统考分数,自主招生是近几天在部分大学试点的一种针对有专长的学生的降低录取指令线的录取机制。录取结果由全国统一的招生系统根据分数、学生的志愿和各高校的招生指标来决定。绝大部分学生一生仅有一次高考的机会。而美国大学录取方式是个人向目标学校申请,提交个人成绩和材料,由录取委员会根据个人材料决定录取结果。录取的依据多样化,SAT,GRE分数(几年内有效,可以考多次)仅仅是依据之一,其他还包括个人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非常看重学生的个人背景经历以及在此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潜力和素质。比如美国大学面试官比较关注的问题:

关于申请学生的教育背景,中学、老师,以及中学的课程。

中学的课程有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与申请方向有什么关联吗?

由此做过什么超出课程要求之外的研究和项目吗?

之前经历过的成功和失败,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个人生活经历、家庭生活和成员、家庭的关系、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人。

对于美国的文化,读过或看过哪些书籍、电影、音乐吗?

个人参加过哪些课外的活动?学术方面的、志愿者义工类的,自己参与了哪些工作,做了什么贡献,担任什么角色?通过活动,自己的性格和能力能体现出来?

有什么爱好和特别感兴趣的事情?

关于家乡,关于居住地,关于环保,关于中国的经济和时事你关注吗?

你怎么知道这个大学的,有没有去参观过,它哪里最吸引你,对于未来在这里学习,你能得到什么,你能贡献什么?(这个提问也是申请短文最常问到的)

将来计划选择的专业,以后的工作目标或者说事业、理想?

为什么放弃中国大学而选择美国大学,还申请了哪些其他大学,如果我们和另外一个大学都录取你,你怎么选择?

你说下有什么理由能让我们录取你?你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内容,要问我们的问题?

第二,美国大学分私立和公立两种。私立大学没有来自政府的资助,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校友捐助金的存量和投资收益,其次是学生的学费。公立大学主要依赖政府的资助和学生的学费,也有部分校友捐赠。而中国大学基本都是政府资助,吃皇粮。

第三,美国大学是教授治校,中国是行政治校。美国大学的校长是由教授们和校友们投票选出。

第四,美国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注重对校友的联系。学校的重要事务让校友参与,比如校长的人选。也会定期向校友通报学校的近况。让校友把学校看做永远的家,而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主人。

第五,美国大学的攻读方式灵活,不仅可以转专业,还可以换学校,关键是不同学校之间还互认学分。有的学生先申请一个差一点的学校或便宜一点的学校,拿到一些学分,在以此为跳板,过一两年后申请好学校。还有的学生在好学校混不小去了, GPA过低,那就到差学校去,要求第一点,把GPA搞上去,再回到好学校。

第六,美国大学在招生宣传方面做的工作比中国任何一个大学都要多。比如,哈佛会在各地常驻招生代表,这些招生代表对于自己所负责地区的每一所高中,以及优等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

第七,美国大学在录取是对于有捐赠的富家子弟,校友子女,教职工子女以及明星子女有优先权。

第八,美国中学和大学中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中国。当然这与美国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有关。有时候,体育运动的盈利是美国大学的经济来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相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都需要生存,学校需要生存,老师也要生存。在美国,因为学校经济来源的原因和教育市场化的原因,一个不太知名的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面临的竞争压力比中国同类大学更大。教授治校的模式日益被市场模式所取代,以企业模式经营大学,管理者们想着的就是“市场份额”、“盈利边际”等等。校方为了占据市场份额,就必须扩招。扩招就要降低门槛。据统计2010年,仅有8%的大学录取率低于50%,50%的大学录取率在50%至80%,还有42%的大学录取率在80%以上,社区大学更是敞开大门,只要申请就可以上。那么学生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有的中国学生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时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本地同学英语还不如自己呢。进入大学后,为了把学生留住,教授们自然会降低对学生学术标准。减少考试课程的门数,增加以论文作文考核标准的课程门数,就是降低学术标准的惯用伎俩。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教授和学生的腐败铁三角。几个常青藤学校诸如哈佛耶鲁不存在经济压力,哈佛的校友基金280亿美元,每年投资收益率高达20%,但每年的开支不到5%。所以这一类学校就降低录取率,提高学术标准。哈佛每年的录取率在9.9%。当然,每年学校的招生代表都会鼓励更多的人申请哈佛,虽然明知道有些学生根本就是没有希望被哈佛录取的,学校就是希望把申请人数的基数做大,就是分母做大。

第二,教育公平性问题上面,也许美国更严重。小学,中学的学区房并不是中国特色。在美国,最富有的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到大上私立学校,中产家庭的孩子上好一点的公立学校,低收入家庭上最差的公立学校。美国大学在录取是对于有捐赠的富家子弟,校友子女,教职工子女以及明星子女有优先权。这就是赤裸裸地阶层固化。哈佛等名校招收有钱有权人的子弟保证财源滚滚,招收贫困家庭中的优秀子弟保证学术质量。

第三,美国的教育未必不是应试教育,只是中国应试的内容比较单一。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中学生就是跟着大学招生政策的指挥棒走。美国大学希望学生关注社会公益,中学生不管乐不乐意都会去参加志愿者活动,有钱人甚至把孩子送到非洲去做志愿者。中国的有自主招生了,中国家长就按自主招生的条件提前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就像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有的人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是为了锻炼自己,有的人就是为了赚取综测奖励分,或者必修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也许,部分人本意是为了赚取综测分,但在此过程中锻炼了能力。

一个整天参加各种活动的美国大学生并不比埋头苦学的中国大学生快乐,因为他也是在指挥棒下被迫参加各类活动的。

第四,清华北大的学生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这,而哈佛耶鲁的学生被称为优秀的绵羊。

这些最优秀的高中生具有共同的特质:吃苦耐劳、勤奋刻苦、不管在学习上还是人际交往中目标性特别强、个人能力强等。这些优秀的高中生入学后压力更大。他们在自卑与自负之间徘徊。每一件事情上都想争第一,每个人都想做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被领导者,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想在公众场合表现突出,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恋爱对他们来说是个奢侈品,他们要参与各类能够接触到世界名流的活动或聚会,他们看书只看目录、前言和书评,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看更多的书,以便在人前展示自己的博学。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469923/article/details/8663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