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反思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简单”原创文章,转载请表明出处。 https://blog.csdn.net/u012488189/article/details/78614341

11月的主要工作:

1、  企业定额2.0平台:

1)登录后长时间不操作,后系统加载数据错误;

2)修改与成本客户端的接口:费用类别匹配。

2、  企业信息价平台:

修改含税价与除税价的计算方式,更新既有数据。

3、  企业定额2.0平台:

1)  施工工艺编制模块开发完成;

2)  工序测算模块的材料用量测算开发完成;

3)  发布定额库模块,页面开发完成,具体发布需求还需在讨论。

4、  服务器监控:

使用Python开发监控Linux性能的脚本。当Linux的CPU使用率大于90%、或内存占用大于85%的时候,发送预警邮件。

11月遇到的主要问题:

         6周的时间,客户端产品的bug数量为何一直降不下来?

         成本工具客户端产品进入测算阶段已经6周的时间,但是bug数量尤其是A类bug一直没有明显的减少,经常是改了一个bug,导致其他两个正常功能不能使用;或者干脆程序直接停工休息了。到现在为止A类,还有32个未修复的影响正常使用的AB类bug,其中21个优先级为A类。另外在待审核的33个bug中,不知道有多少回重新打回。

         通过跟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有3个方面:

         1、开发人员和业务人员异地办公;

         2、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这边缺少一个了解C++开发客户端工具的技术人员。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开发进度,对外包人员的水平缺少真正的了解,“随随便便”的就将之前外包人员的代码完全推到,导致进度迟缓,bug太多。

         3、开发人员对于业务的了解程度不够。甚至于对于程序计算原理和公式都不太了解,怎么能开发出没有bug的工具呢?!

         4、没有版本的概念。每次提交版本都要覆盖之前的应用程序,这样如果对比?怎么知道bug到底改了没有?在哪个版本改过,为什么现在又重复出现了?

接下来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改进措施呢?

1、  开发人员增强对业务的熟悉程度,至少在开发过程中,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不是以程序没有报错作为bug是否修复的唯一标准。

2、  版本确认。

           在成本工具客户端提交版本时,要求开发人员提交版本号、修正内容等相关信息。在bug系统中,也应说明版本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因为覆盖应用程序,导致bug无法复现的问题。

           版本号,参考Semantic Versioning 2.0.0 语义化版本号规则并进行适度修改为:主版本+次版本+4位发布日期。因为一直在研发测试阶段,所以主版本,可以固定为1;次版本号,根据功能情况及bug修复情况进行调整。

3、完善测试用例。在每一轮测试过程中,都使用相同的一套工程数据进行功能测试。这样在于开发沟通过程中,也可以更方便。每一次都是不同的工程,不适用与现阶段的开发进度。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2488189/article/details/7861434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