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敏捷的一点感受

这一个月,断断续续在看《敏捷软件测试:测试人员与敏捷团队的实践指南》这本书,看的中文版,看了四分之三了,这里大概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和受益。 之前一直听说敏捷这个词,但从来没有在项目中实施过,一直觉得这个东西势在必行,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指南给出了很多实际操作上的指导,再结合今年的公司项目敏捷实践,深深觉得理想和现实的鸿沟如此之深,吐槽中…… 感受最深的,是对于其中融汇的敏捷思想。在我看来,敏捷不光是软件行业,简直是为人处世中的方法论,其中提到的面对未知的勇气,Just do it,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尽快动手去做,争取持续的回查来改进策略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要找出最完美的方法,这些不光是自己今后做事,还是以后教孩子,都是妥妥的素材。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加上工科思维和职业习惯,让我习惯了去计划,有时也很困扰自己的完美主义,习惯了计划好一切,再开始去做,面对现实的庞杂,有些时候简直是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在这个时候,所幸看到了敏捷的微光,step by step,一次一小步,增量式地去处理问题,等完成的时候,才会感慨于自己的能力,竟然把这样一件毫无章法和头绪的事情做完了。人生,只要不是生老病死,还真没什么办不成的难事。 说回书中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强调了测试人员从项目之初就要绝对的参与度,之前的工作总是跟随研发的节奏走,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说了别人也不听,但其实,尊重是相互的,也是自己挣回来的。没有什么比实际的数据和作出的成绩更有说服力的,要说服别人同意你的提案,可以先从简单入手,哪怕找到一个支持者,让他(试用),如果好用,自然会推广,毕竟没有人会放弃省时省力还高效的方法。这比起一味抱怨自己所在的单位体制,吐槽领导的刚愎自用要有效多了,至少这是自己现阶段能做的。 到了敏捷阶段,要弱化文档和规程,保持灵活和敏捷,一切都是为了产品,如果一个东西摆明了不具备指导意义,后期也不会去维护,为何要花大力气去做它呢,这有些类似中国武侠小说中提倡的无招胜有招了,但无招并不是心中无招,相反,心中是有大丘壑的,一切都是为了赢,至于用什么招数制敌,根据需要变通,比起还没出招之前,把所有的武功招数演练一番,那是有效多了吧! 书中提到了测试矩阵和测试表格,这个东西在之前看google软件测试之道的时候,也出现过,尤其是测试矩阵,能够知道目前测试的广度和深度,知道目前产品的局限在哪里,个人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通信行业的复杂度,比起纯软件行业,那是高了不少等级,其中还牵涉到协议和信号的编解码,如何绘制这个测试的地图,如何控制地图的边界而不失控,如何平衡测试成本和产品质量,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问题很多,但考虑一下敏捷的思路,持续迭代,增量式开发,从最简单的做起。先就某一个功能把这个地图绘制出来,再考虑一个模块,再考虑到小的系统,最后考虑联合所有组件组成的大系统。 关于自动化测试,这块是这两三年我一直在从事的工作。用例写了不少,工具也了解了很多,但对于自动化测试没有什么大局观,更谈不上设计。什么情况下要自动化,什么情况下不宜自动化,自动化的阻碍是什么,决策层希望看到的自动化成果是什么,很少去独立思考。这次的书里提供了一些答案,仔细品味一下,觉得很有道理,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为何要自动化,我们需要自动化来提供安全网、提供基本的反馈、保持技术债务的最小化并帮助驱动编码。应自动化回归测试,在自动化构建过程中运行它们,并修补产生缺陷的根源,这可以减少技术债务并增加健壮的代码。将回归测试和单调乏味的手动任务自动化,可以让团队有时间做更重要的工作,例如探索性测试。若没有自动化的回归测试,手动的回归测试的范畴将会增长,最终结果可能只是被忽略。有自动化和自动化构建过程的团队可以保持稳定的速度。这些话真是说到了我的痛处,由于前几年,公司的部分产品处于维护阶段,早期也并未考虑过自动化测试和敏捷开发,更没有考虑过可测试性,到了后期,回归测试简直让人疲于应对,也产生了一堆一次过的用例。这两年,有的项目已经开始重视自动化测试,但仍然是浮于表面,做的是自动化测试金字塔中最顶层的工作,如书中所说,这部分的ROI是最低的,因为涉及到GUI表现层,是最不建议自动化的,对于接口测试、组件测试和单元测试,我们并未深入,越往下,尤其是单元测试,投入产出比才是最高的。由于研发代码资料库不共享,距离敏捷测试,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目前看了书的感受大致是这些,不知是否是翻译的原因,这种本来是实践指导的书,一般外国人都是写得很通俗易懂的,但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读起来还是比较拗口,有些段落会让你认得起字,读不懂文。又感慨一次,当今世界,英语真是太重要了!以后小孩的英语教育要严抓!!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jingmu/p/1030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