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人生意义的消费

版权声明:本文为LeeKwen的原创文章,请联系微信@leekwenty后转载。 https://blog.csdn.net/leekwen/article/details/82906145

前言

新创企业汩汩流淌的创意和老牌企业毫不懈怠的深耕,瞄准我们的痛点、痒点、爽点,从飞鸟走禽的加工、包装与渠道创新,

到环绕我们手腕的珠宝与运动手环,从地位型产品到愉悦型产品,

从前几年的O2O到今年以大数据、场景洞察和体验设计为基础架构的新零售,

个性化越来越强的商品通过无所不在的数字与实体渠道,他们费尽心机的瞄准我们的痛点、痒点、爽点,

不断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些深浅不一的印记,其靶心指向的大多是我们的口袋,

同时也让我们似乎陷入“工作—消费—渴望”的消费主义轮回之中。

我们为何需要消费?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人类,那么,我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我们需要消耗食物来汲取养分,通过生存来达到创造的目的。而创造的本身,也是一种新型的生产。

那我们为何去购买那些不能从中获取任何养分的产品呢?

我们可以从人类进化史上找到根本原因,进化心理学能够告诉我们消费背后的种种隐性动机。

其实,我们并不仅仅是被广告迷惑、或出于自我放逐以及攀比才去消费的,

而是因为我们能从消费中获得自信与社会联系,或是满足了我们人类心理、情感上的某种特定的感受。

了解消费深层次的意义,能让你的消费变得更有意义,并能更好地掌控消费。

消费的本质是什么?

那么,我们平时中不知不觉的消费过程中,所隐藏这哪些本质性的统一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消费目的归为有以下几类:

1、功能价值;

商品本身的功能性价值,也叫商品的功能属性,这个很好理解。

比如“水”这个种商品,它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人类口渴的问题。

2、象征价值;

商品所代表的象征性价值,也就是品牌的附加值,象征性地位的标志等。

这个在奢侈品(汽车、化妆品等)上,表现的更加的淋漓尽致。

很多人视某种特定的品牌为自我价值的体现,并能获得一种群体认同感。

3、体验价值;

商品所具有情感作用,能够让我们对其产生向往与崇敬之情,还对我们起着引导作用。

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作为巨大的社会性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瞄准一个核心的生活目标:

让自己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光鲜亮丽,从而在心理上、生理上获得某种优越感。

洗脑式营销的策略

从《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前,所有的营销策略和模式都已经设计完毕,

只等着我们消费者钻进这个圈套中。

这些圈套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1、产品未出厂,就已经做好了计划报废的规划;

在20世纪20年代,制造商提出一种理念,并成为了当今消费经济的基础。

那就是: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也被称作“计划报废”。

即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

当今社会,“计划报废”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2、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序制造不满的情绪;

这个就不用说了吧,看看这几年的汽车、手机等商品,

技术上没有太大的突破,但在颜色和外观上,更新迭代的越来越快。

更甚者,苹果手机恶心到降低频率,逼迫用户更换更高CPU,更大存储的手机。

人为制造你使用这个商品的麻烦和不满情绪,从而提升他们的销量,掏空你的“肾”。

3、电视、新闻等各种媒介的引导(勾引),再加上信用卡、花呗的辅助推手;

这些诱惑就不用多说了,从每年双11的铺天盖地的宣传架势,年终特价商品的推广上,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个缩影。

从Coca-Cola到KFC,每次广告上所表述的都是诱惑,我们就如同孩子一样,在这种美食面前,抵抗力几乎为零。。

同理,街头巷尾的衣着也是一个活动的品牌秀,如果抵挡不住,那么同样也会向商品伸出贪婪之手。

在加上,目前信用卡、花呗、分期和白条的泛滥,提前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无疑也给商品的大肆泛滥推波助澜。

同样,现代化工业制造技术的进步,致使同质化商品种类选择过多,人们就开始习惯购物和淘汰。

4、用一次性消费文化品牌,来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引入新的消费观念,倡导新的潮流趋势,以此来改变人们的购物消费习惯。

比如宜家,改变的家具的一成不变的面貌,多样化、品类繁多、潮流趋势的引导等方式,

致使我们淘汰那些自认为过时的、陈旧样式的家具,从而购买新款、新式样的家具等。

5、利用消费者的恐惧(恐慌)来营销商品;

这个大概有两种,在地产业更胜吧。

认为制造舆论,造成房子被抢完的恐慌,让人民趋之若鹜地购买地产;

同样的,在美容、医疗行业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比如:人们都想青春永驻,一直保持年轻的皮肤状态,

而创造了一种血浆疗法,可以在短期内满足他们的需求,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小米用的这个饥饿营销法应该也是类似的。

高端产品的定制、特制、人物签名会等等都是类似的手段。

没有高,只有更高,这些高招的终极目的就是你的钱包!

人生意义的消费

人类的消费,不应该是以浪费来开始,其消费的本质就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

“在每一件人类创作的背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

人类整个活动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路线,由上至下,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

企图达到优越地位的努力,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所以在我们个人心灵生活中的每一点,

都能看到这种努力的影子”。早年师承弗洛伊德的奥地利哲学家

阿德勒在分析人类的“自卑与超越”时写下了这段话。

品牌与消费如同汪洋大海,身在其中如同浮游生物的我们很难看清其全貌。

“那双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就将我们卷入其中。

所以我们应该看清商品的本质,看清消费的本质。

在《第4消费时代》的书中提到,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新型的消费,

它既不浪费,也不是消耗,从单纯的追求新商品,到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现有的、陈旧的物品。

也就是从“喜新厌旧”的观念中摆脱出来,摆脱那种虚无主义的观点。

因为新的事物不见得就永远优于旧物,因此,拥有新事物不意味着永远的完全的满足。

而目前,市场上所传递出来的“陈腐化”的气息,通常就会促使消费者对自己现有的物品产生陈腐、无聊的假象,

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新的产品。比如,汽车吧,这个特别的有典型,有的厂商就改变一下颜色、布局、外观等,

就美其名曰的新款,来伸手掏顾客的腰包,难道你刚刚买的不超过一年的汽车,就已经过时了吗?

这种虚无主义就是消费社会的宿命。

马克思 韦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世纪的农民因为感到自己完成了人生这个有机的圆环,而带着满足感离开了人世;

而近代人,无法达到这一点,近代人只能带着对人生的厌倦感离开人世。”(《作为职业的学问》,1919年)

因为在文明的社会里,新的事物不断的涌现,旧的事物却渐渐地被遗忘,

在这种社会里不存在“完成”,因此“死”将变得毫无意义。

不管你活多久,人生总是没有“完成”,最终都会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如果“死”毫无意义,那么“生”也就丧失了价值,那么人生,人死又有何意义呢?

反过来,要想让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人类即便摆脱不了新事物、信息相继出现的社会,

但可以选择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跳出追求虚无主义的怪圈,向那种能让人生和时间更充实的消费的方向迈进,

而不是消耗人生和时间的浪费。仔细想一想,对人类来说,最终的消费对象就是人生,

所以最终消费也可以说就是你的人生的成就。

因此,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度过人生,无论是浪费人生,以筋疲力尽、毫无成果的方式告终,

还是度过充实的时间,带着满足感告终,总而言之,新的消费趋势、概念和方向给我们人类敲响了关于这方面的警钟。

企业应该怎么做?

企业利用上面的营销策略,已经做了很多看似不合理,但对自身有价值的手段。

如果新的消费者们以更充实的消费方向来指导自己的消费习惯,那么对企业来说,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深,人们追求的对象会慢慢地偏离物质,而更注重人生的意义。

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为何很多人感到陌生,感到冷漠,感觉到价值观都以“金钱”为最终的目标了呢?

以金钱为中心来看待生活,就会让我们更加的劳累而辛苦,却毫无意义可言。

现在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把各自封闭在“隐私和防卫”的钢筋水泥的格子内,连隔壁邻居长相我们都不知道,

除了在公司组织之外的环境里基本是孤立的。

而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丧失故乡”的这一代人,很难形成自己特定的性格,

也同样地失去了某种特定区域的气质、特征了。

另外,晚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

为何呢,因为大家都想表现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是因为年轻人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婚姻,想要遇到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的结婚对象。

但是,找到这样的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这种以“隐私和防卫”的世界里,

更加约束和限制了找到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企业还是按照卖完商品而不管售后的模式来运营的话,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了。

但是,随着共享型经济的到来,企业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人们从“买”商品变成了“租”、“借”商品,从对“物”的消费转变到对“人”性关系的经营上的转变,将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冲击。

所以企业此时,不仅仅需要硬性的管理,而且还需要软性的管理、运营的商业化等。

说的具体一点,就是需要建立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顺利地交流的体系,防止人与人之间的孤立化,

创造或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这也是为何地产商慢慢地变成了软性管理的服务商的目的和初衷。

在第二消费社会最理想的就是成为上班族(我们父辈的铁饭碗),

而到了第三消费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上班族十分憋屈,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想,到了第四消费社会,人们追求的不是诸如上班族、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形式,

而是能够让安定、自由之间保持平衡的工作方式,能够拥有充实有效的工作时间,告别消耗人生的工作时间。

非正式员工在企业的占比会越来越高,以项目为合作的共享型的工作形式会慢慢地普及。。

=================  分割线 =================

文章有很多地方是摘录的:

我们为什么要消费?  《哈佛商业评论·假期悦读》

BBC究竟是谁在诱导我们消费?《无节制消费的元凶》(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消费社会的去向 《第4消费时代》,作者三浦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eekwen/article/details/8290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