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前端二面面经


title: 小米前端二面面经
toc: true
date: 2018-10-20 13:04:04
categories:

  • Web

tags:

  • JavaScript
  • HTTP
  • TCP
  • UDP
  • Cookie

正好都是不会的。。。所以完整地记录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JS和网络掌握地并不是很全面。

JavaScript严格模式

ES5中新增use strict

不允许使用未声明的变量:

"use strict";
x = 3.14;                // 报错 (x 未定义)

"use strict";
//  对象也是一个变量。
x = {p1:10, p2:20};      // 报错 (x 未定义)

不允许删除变量或对象:

"use strict";
var x = 3.14;
delete x;                // 报错

不允许删除函数:

"use strict";
function x(p1, p2) {}; 
delete x;                // 报错 

不允许变量重名:

"use strict";
function x(p1, p1) {};   // 报错

不允许使用八进制:

"use strict";
var x = 010;             // 报错

不允许使用转义字符:

"use strict";
var x = \010;            // 报错

不允许对只读属性赋值:

"use strict";
var obj = {};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x", {value:0, writable:false});

obj.x = 3.14;            // 报错

不允许对一个使用getter方法读取的属性进行赋值:

"use strict";
var obj = {get x() {return 0} };

obj.x = 3.14;            // 报错

不允许删除一个不允许删除的属性:

"use strict";
delete Object.prototype; // 报错

变量名不能使用 "eval" 字符串:

"use strict";
var eval = 3.14;         // 报错

变量名不能使用 "arguments" 字符串:

"use strict";
var arguments = 3.14;    // 报错

不允许使用以下这种语句:

"use strict";
with (Math){x = cos(2)}; // 报错

由于一些安全原因,在作用域 eval() 创建的变量不能被调用:

"use strict";
eval ("var x = 2");
alert (x);               // 报错

禁止this关键字指向全局对象:

function f(){
    return !this;
} 
// 返回false,因为"this"指向全局对象,"!this"就是false

function f(){ 
    "use strict";
    return !this;
} 
// 返回true,因为严格模式下,this的值为undefined,所以"!this"为true。

因此,使用构造函数时,如果忘了加new,this不再指向全局对象,而是报错。

function f(){
    "use strict";
    this.a = 1;
};
f();// 报错,this未定义

作用域、上下文

scope指的是 函数被调用的时候, 各个变量的作用区域:

  • 全局作用域
  • 局部作用域

content指的是 函数被调用的时候, 查看this指向哪个object, 那么那个object 就是当前的 "上下文"。

JavaScript中this指向问题(以及不同模式下)

  1. 元素绑定事件,方法中的this是当前操作的元素
  2. 方法名前有点则点前面是谁this就是谁,没有点则this是window(严格模式下是undefined)
  3. 构造函数执行,方法体中的this是当前类的一个实例
  4. 匿名函数具有全局性,因此this对象通常指向window

第二条也可以理解为:

  • 方法调用中谁调用this指向谁
  • 全局作用域或者普通函数中this指向全局对象window(严格模式下不能指向window所以是undefined)

TCP和UDP的区别

参考链接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主要从连接性(Connectivity)、可靠性(Reliability)、有序性(Ordering)、有界性(Boundary)、拥塞控制(Congestion or Flow control)、传输速度(Speed)、量级(Heavy/Light weight)、头部大小(Header size)等8个方面来讲:

  1. TCP是面向连接(Connection oriented)的协议,UDP是无连接(Connection less)协议;

    TCP用三次握手建立连接:1) Client向server发送SYN;2) Server接收到SYN,回复Client一个SYN-ACK;3) Client接收到SYN_ACK,回复Server一个ACK。到此,连接建成。

    UDP发送数据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 TCP可靠,UDP不可靠;

    TCP丢包会自动重传,UDP不会。

  3. TCP有序,UDP无序;

    消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乱序,后发送的消息可能会先到达,TCP会对其进行重排序,UDP不会。

  4. TCP无界,UDP有界;

    TCP通过字节流传输,UDP中每一个包都是单独的。

    有界与无界之分是根据接收报文来划分的,对于TCP协议,客户端连续发送数据,只要服务端的这个函数的缓冲区足够大,会一次性接收过来,即客户端是分好几次发过来,是有边界的,而服务端却一次性接收过来,所以证明是无边界的;

    而对于UDP协议,客户端连续发送数据,即使服务端的这个函数的缓冲区足够大,也只会一次一次的接收,发送多少次接收多少次,即客户端分几次发送过来,服务端就必须按几次接收,从而证明,这种UDP的通讯模式是有边界的。

  5. TCP有流量控制(拥塞控制),UDP没有;

    主要靠三次握手实现。以及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6. TCP传输慢,UDP传输快;

    因为TCP需要建立连接、保证可靠性和有序性,所以比较耗时。这就是为什么视频流、广播电视、在线多媒体游戏等选择使用UDP。

  7. TCP是重量级的,UDP是轻量级的;

    TCP要建立连接、保证可靠性和有序性,就会传输更多的信息,如TCP的包头比较大。TCP首部开销20字节;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

  8. TC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多,UD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少

  9. 应用场合不同:

    TCP一般应用在对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例如http,ftp等等

    而UDP一般应用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场合,例如视频直播,大文件传输等等

小结:

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有序的、速度慢的协议;UDP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无序的、速度快的协议。

TCP开销比UDP大,TCP头部需要20字节,UDP头部只要8个字节。

TCP无界有拥塞控制,UDP有界无拥塞控制。

补充:

基于TCP的协议有:HTTP/HTTPS,Telnet,FTP,SMTP。

基于UDP的协议有:DHCP,DNS,SNMP,TFTP,BOOTP,IGMP,RIP。

Cookie是否可以跨域

只可以跨二级域名进行访问

https://blog.csdn.net/u012572955/article/details/61198654

https://www.cnblogs.com/waters/articles/2869855.html

需要认证、跨域时、GATEWAY等HTTP状态码

401 Unauthorized —— 请求要求用户的身份认证

403 Forbidden —— 服务器理解请求客户端的请求,但是拒绝执行此请求

502 Bad GateWay —— 充当网关或代理的服务器,从远端服务器接收到了一个无效的请求

闭包的优缺点

闭包的作用:保存、保护

第一个就是可以读取自身函数外部的变量(沿着作用域链寻找)
第二个就是让这些外部变量始终保存在内存中

优点

  1. 保护函数内的变量安全,加强了封装性
  2. 在内存中维持一个变量(用的太多就变成了缺点,占内存)

缺点:

  1. 由于闭包会使得函数中的变量都被保存在内存中,内存消耗很大,所以不能滥用闭包,否则会造成网页的性能问题,在IE中可能导致内存泄露。解决方法是,在退出函数之前,将不使用的局部变量全部删除。

  2. 闭包会在父函数外部,改变父函数内部变量的值。所以,如果你把父函数当作对象(object)使用,把闭包当作它的公用方法(Public Method),把内部变量当作它的私有属性(private value),这时一定要小心,不要随便改变父函数内部变量的值。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mj97/p/10180734.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