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面试,我竟然输给了冒泡排序……

前一阵子有个读者聊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准备去美团实习,面试的时候却败在了冒泡排序上。

情况是这样子的,当时和面试官聊的感觉还可以,就在他觉得好像要结束的时候,面试官给他扔了个题:“我这刚好有纸和笔,你来写个冒泡排序吧。”

这位读者心里一慌,为什么慌?倒并不是因为不会写,作为一个程序员,冒泡排序基本上没有不会写的,主要事发突然,感觉不太妙。当时他是这么写的: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a) {
    for(int i = a.length - 1; i > 0; i--) {
        for(int j = 0; j < i; j++) {
            if(a[j] > a[j+1])
                 //交换,具体实现略
                 swap(a, j, j+1); 
        }
    }
}

果不其然,他写了之后,面试官就问他,这种写法有没有什么问题?能否继续优化?结果还真没答上来。(大家不妨也思考下如何优化

今天就这个冒泡排序,再多聊几句,回归一下经典。希望养码人面试的时候,不要也栽在这个问题上。

冒泡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高,但是冒泡排序简单,基本流程是:每一轮从头开始两两比较,将较大的项放在较小项的右边,这样每轮下来保证该轮最大的数在最右边。

如何实现?就如上面这位朋友所写的那样,基本上大家都会写。

但是今天主要讨论的是如何优化,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算法了,还有什么好优化的?确实,上面这段代码没有毛病,但的确是有可优化之处的。

我们可以假设一种场景,比如 8 1 2 3 5 7,进行一次排序之后,结果就变成了 1 2 3 5 7 8,那我们还有必要再像上面代码里那样继续循环下去吗?肯定没有必要了,因为这已经是最终结果了。

那针对上面的代码,我们优化的点主要在于:假如某一趟排序之后已经有序,我们需要减少排序的趟数。否则就做了很多无用功。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算法中加入一个布尔变量,来标识该轮有没有进行数据的交换,若在某一趟排序中未发现数据位置的交换,则说明待排序的无序区中所有的项均已满足排序后的结果。那么就没有必要再次排序下去了。可以如下改造: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a) {
   boolean exchange;
   for(int i = a.length - 1; i > 0; i--) {
       exchange = false;
       for(int j = 0; j < i; j++) {
           if(a[j] > a[j+1]) {
               swap(a, j, j+1);
               exchange = true;
           }
       }
       if(!exchange) return;
   }
}

其实代码逻辑很简单,通过一个布尔变量即可监控一趟过程有没有进行数据交换。

冒泡排序最好的情况是初始状态是正序的,一次扫描即可完成排序,所以最好的时间复杂度为O(N);最坏的情况是反序的,此时最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平均情况,每轮N/2次循环,N轮时间复杂度为O(N^2)。所以它并不是个好的排序算法。

注:如果有更好的优化算法也欢迎留言讨论。

冒泡排序并不好,但为什么面试官还会去问?在这件事情上,或许应该体会到这几点:

1. 经典的东西,哪怕已经“过时”或“废弃”,但我们能学到的还有很多,特别是那些面试经常被问到的,总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2. 现实不是理想状态,教科书上的东西不代表实战,一些固有模板可能不那么适用于现实业务。面试官往往更加注重的是在不适用的情况下,面试者是如何应对的,有时候解题思路更为重要。

3. 不能浮躁,特别是在准备面试的时候,切忌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打好基础,多学习经典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多做算法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feelinghappy/article/details/8487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