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二战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想买这本书了

作者:王鼎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76520/answer/5409716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二战最细思极恐的一幕,莫过于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正式签订。

以往的二战史多认为,这个条约是1937年德意日三国《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升级和延伸,是德意日三国深化反苏合作的量变,是希特勒为一年后的侵苏战争做准备的前兆。

但仔细研究条约内容就会发现,实则不然。

这次的条约与其看做是德意日三国在反苏反共道路上的深化合作,不如看做是三国战略集体大转向,抛弃了之前的反苏路线,开始预热形成德意日苏四边同盟。

条约正文第五条明确规定:

“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

这显然是要和之前的三国反共协议划清界限,为苏联入盟创造机会。日本和德国还互换了几项秘密协议书。德国承诺竭尽全力促进日本与苏联之间的友好谅解。

据日本学者不破哲三的研究,德日之间关于势力范围划分的秘密协议中,有一条特别有趣,那就是约定将印度划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但如果苏联入伙,就将印度转让给苏联。(不破哲三,《从“科学视角”思考日本的战争》)

这就是为什么1940年的条约名称里去掉了反共。原因就在于,一个超越意识形态局限的新地缘联盟即将出现。

这个联盟的目标非常清楚——

合力孤立美国,同时肢解英法荷等老牌殖民帝国,全面瓜分欧亚大陆。最终形成德、日、苏、美四强格局。

德国地缘战略学者豪斯浩弗描绘的四强世界

这才是40年三国条约的真相。

时任日本外相的松冈洋右对心腹好友斋藤良卫说的很清楚:

“我想与之握手的真正对象,不是德国而是 苏联。与德国握手,只不过是为了与 苏联握手创造条件。自德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来,两国关系极为良好,所以通过德国的斡旋,日苏关系调整有了可能。若以德、苏为友,任他什么美国、英国都不会考虑与日本开战。”

所以,松冈洋右除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更力促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最终目标恰在于形成德意日苏大同盟。其中,意大利可有可无,苏联却必不可少。

为此,松冈准备以前所未有的决断,和斯大林进行势力范围的再分割。

“具体来说……日本将承认苏联在外蒙古、新疆,以及如有必要,在阿富汗、伊朗和印度的霸权;作为回报,苏联承认内蒙古和华北为日本的地盘,并对日本将来进入法属印度支那与荷属东印度持默许态度。”(入江昭,《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说穿了,三国同盟其实是日苏同盟的前奏曲,而日苏中立条约则是三国同盟缔结后的外交追击战。

这个策略得到了近卫文麿的支持,迅速成为日本的国策。

同时,斯大林也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配合。因为他深知,只有实现德苏日的大联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英美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所以,我们仔细看历史就会发现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

1939年8月20日凌晨,苏军对诺门坎地区的日军发起猛攻。

8月23日,德苏连夜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达成战略合作共识。

9月16日,诺门坎战役结束。次日凌晨,苏军根据协议越过波苏边界,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

接着,希特勒转向西线,开始更激烈的战斗。苏联则专捏软柿子,连续扩张西部防卫边界,大赚特赚。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接着,斯大林主动向日本摇橄榄枝:苏联承认伪满洲国的独立国家地位,日本则承认外蒙古的对立国家地位;苏联终止对中国的援助,并向日方有偿转让中东铁路。

松冈洋右迅速握住了这个“和解”之手。于是就有了1941年4月13日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方面对松冈洋右的访问给予了超规格的款待。

在庆祝《日苏中立条约》签字的宴会上,斯大林热情拥抱了松冈,高兴地说:“你与我,都是亚洲人。”

挽手合影、面带笑容的斯大林与松冈洋右

松冈离开莫斯科那天,斯大林又携外长莫洛托夫一起亲自赶到莫斯科车站为松冈送行。他同已进入车厢又特意走下车来的松冈相互拥抱,再次强调:“咱们都是亚洲人。”

据莫洛托夫回忆:

“因为斯大林从来不接送任何人。日本人和德国人都为此感到震惊。火车晚开了一小时。我和斯大林向松冈洋右敬酒,把他灌得够呛,后来简直是把他抬进了车厢。……在火车站上他简直快站不住了……”(费·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就是在这次宾主皆大欢喜的送行中,莫洛托夫与松冈洋右一起借着酒劲,引吭高歌起了民谣“芦苇沙沙响”。

紧锣密鼓、两厢情愿之下,德苏日联盟已经呼之欲出,就差希特勒签字画押,共襄盛举。

试想,如果这个大联盟实现,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是:苏联

因为德国、日本都只是消极避开了两线作战,但无可挽回的是,德国已经和英法打成一团。日本则已经和中国打成一团。而且德日与美国的暗斗也已经到了摊牌的前夜,早晚还要打成一团。

只有苏联,无债一身轻,稳坐亚欧大陆的中央战线,可左可右。到时候,苏联是最后参战大国,既可以帮德日,还可以背后捅刀。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而且,时间也对苏联有利。随着时间的延续,苏联的军事力量将越来越强悍。

而这一切,又早在斯大林的控局之中。

1935年9月2日,斯大林在写给卡冈诺维奇与莫洛托夫的信中,清晰表达了他的外交战略。欧洲各国之间打架打的越凶,越是对苏联有利。但是,如果分出了胜负,无论谁赢,对苏联都不是什么福音。只有他们之间的打斗越持久,越胜负难分,越是对苏联有利。(维斯亚拉斯托夫·雷巴斯、叶卡捷琳娜·雷巴斯,《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

苏德合作、苏日握手,等于基本实现了斯大林的战略构想。

相比之下,谁又是这个大联盟的最大受害者呢?

是美国吗?美国至少还能退回北美独善其身。

是英国吗?丢失了殖民地仍可以当个富家翁。

答案是:中国

我们知道,抗战期间,汪精卫组团投日,是轰动一时的大案。同样轰动一时的,是汪伪集团投敌未久便内部分裂,汪的两员大将——陶希圣、高宗武叛逃香港,披露了汪精卫与日本人的条约内幕,再度震惊世界。

促成陶、高叛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起初二人幻想中日同文同种,可以共同促进亚洲繁荣,抵御苏、美等区外大国的渗透。岂料在接触过程中,二人却震惊地发现,日本人的思路完全不是按照同文同种展开的。

日本之真意,一在制造中国的全面分裂,将之肢解为六块;二在要和苏联瓜分东方世界。这就是陶希圣在《八十自述》中回忆的:

“自六三花园至愚园路,与影佐机关谈判‘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之中,我发现中国存亡之关键,不在日本划分中国东北(满洲)、内蒙(蒙疆自治政府)、华北、华中、华南、海南等六个地带,决定其‘紧密联系合作’之程度(实即为日军控制之方式与压迫与剥削之程度),而在于日本有与苏俄瓜分中国之图谋。日本预计之中国国土划分,以潼关为西南界线,亦即以新疆西北、华西、西南与西藏为饵,钓取北方之巨鲸(苏俄),二分东方世界。”

细思之下,能不极恐?

值得庆幸的是,希特勒另有算盘。

1940年8月14日,希特勒在与十二位新晋升元帅的谈话中亮出了底牌:

“英国没有求和,也许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但是,直到1941年,美国还无法开始大规模地配送武器。第二,它希望以苏制德,但是德国在军事实力上远胜于苏联……德国不该为打败英国而努力,因为受惠者不是德国,而是在东方获益的日本,在印度获益的苏联,在地中海获益的意大利,从世界贸易中获益的美国。”

真不知道松冈与斯大林如果当面听到这段话,会作何感想。

后人也直到此时才彻底明白,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表述的种族主义思想绝非宣传,而是真实的思想表露。

他就是这样痛恨“低等”的日本、苏联、意大利、美国,而迷恋同为“高等”族裔的英国。

希特勒身边的亲随曾不止一次听到元首私下用“她”来称呼英国。(戴维·欧文,《希特勒的战争》)没读过全本《我的奋斗》的人很难理解。

所以,他宁肯兵行险道,自我毁灭,也不能让他瞧不起的苏联成为世界老大。

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希特勒居然煞有介事地承诺,竭尽全力促进日本与苏联之间的友好谅解。也算是演技一流了。

事实上,在三国同盟签订前两个月,希特勒就定下了攻击苏联的战略决心。1940年12月8日,希特勒正式发布巴巴罗萨作战令,要求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攻击苏联的准备工作。

苏德开战,世界再度震惊。

德国以自己的毁灭重创了苏联,坑惨了日本,放过了英国,更帮助了美国。

靠了希特勒的鼎力相助,美国成了最大受益者。因为现在他成了最后参战大国,握有最高级的战略主动权,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中国和英国则成了次大的受益者,一起靠了希特勒的“帮助”,渡过难关,不仅成了战胜国,还成了新世界里的五常之一。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jinanxiaolaohu/p/1011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