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和TCP/IP协议族

1.1 协议分层

两个实体之间进行通信就需要有一个协议。而当这个通信比较复杂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将这个任务划分为多层。这个时候就需要多个协议,每个层之间有各自的协议。

分层结构:通信过程之间的任务必须是按照分层机构中指定的顺序执行的。

服务:发送方的每一层都要使用下一层的服务。

1.2 OSI模型

OSI模型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示两个不同系统之间是怎么进行通信的,且不需要改变底层的硬件或者软件的逻辑。它包括有七个层,也就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而每个层之间是存在有接口的,每个接口都定义了该层应该想上层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和服务。其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是网络支撑层,这些层的任务是在物理上把数据从一个设备传送到另一个设备。而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是用户支撑层,这些层使得一些原本没有关系的软件系统之间有了互操作性。而运输层就是把这两部分链接起来。

封装:封装的概念是这样。第二层的分组全部被封装到第一层中,形成了第一层中的数据部分。也就是第N层分组中的数据部分就是第N+1层中的完整分组。

大小端表示:采用大小模式对数据进行存放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存放的字节顺序,大端方式将低位存放在高地址,小端方式将低位存放在低地址。采用大端方式进行数据存放符合人类的正常思维,而采用小端方式进行数据存放利于计算机处理。

下面对各个层次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物理层:

功能:比特流在物理媒介(或媒体)中传输

* 接口和媒介的物理特性

* 信号编码:比特的表示

* 数据传输速率

* 比特的同步

* 线路配置

* 物理拓扑

* 传输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数据链路层:

功能:将物理层转换为可靠的链路

* 组帧

* 物理编址

* 流量控制

* 差错控制

* 接入控制

网络层:

功能:将分组从源节点交付到目的节点

* 逻辑编址

* 拓扑发现

* 路由选择

* 分组转发

运输层:

功能:进程到进程的报文交付

* 服务点编址

* 分段与重装

* 连接控制

* 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

* 差错控制

会话层:

功能:对话控制

* 对话控制

* 同步

表示层:

功能:信息的语法和语义

* 转换

* 加密

* 压缩

应用层:

功能:让用户方便使用网络

* 各种常用网络服务,如email,www

1.3TCP/IP协议族

TCP/IP协议族其实只有四层也就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应用层。但一般的书籍都是将其看作5层来进行学习,也就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而这个结构与OSI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TCP/IP结构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每层的功能和OSI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1.4 编址

实施TCP/IP协议的互联网需要用到四个级别的地址:物理地址(数据链路层),逻辑地址(网络层),端口地址(传输层),特定应用地址(应用层)。

物理地址:网络节点链路层地址(通常为硬件地址)。仅对链路层(局域网或广域网)有效。

逻辑地址:逻辑地址是网络层地址,用来唯一地标志连接在Internet上的一台主机逻辑地址是全局性地址,与底层的物理网络无关。

端口地址:用于区别同一台主机中的不同进程。

特定应用地址:email地址、URL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y20160520/article/details/8452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