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过客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qq_34069180/article/details/81784523

光是提起西安这个名字就能使每一个熟稔中国古代历史的人激动不已,秦汉唐三个大一统帝国定都于此,目光坚毅的秦俑武士,苍劲有力的昭陵六骏,异域风情的胡姬舞蹈,这三个朝代各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符号,如今的西安城,主要是以唐朝城市规划区域为核心,乐游原,大雁塔,曲江池,大明宫,西市东市,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留下浓墨重彩的地方。
第一站是大雁塔,雁塔为了唐玄奘西天取经归国翻译整理经书而修建,去的那天,雁塔四角塔檐的风铃泠泠作响。雁塔的长廊里有雁塔的近代照片,比之现在修葺一新的崭新面貌,民国时雁塔破败不堪,甚至被当作军事哨塔来用,而在一千年前令人无限遐想的大唐,这里是新进进士的乐园,从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新科进士,未来会是这个帝国的官僚中坚,雁塔题名,曲江对酒,未来 仿佛一片光明,王维,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太多人从这里走了出去,饱满的激情尚未褪去,将会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治国平天下的使命。
任何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都应该会耳闻西安碑林,小时候我常常想,为什么会有碑林,遥远的颜真卿柳公权的字,经过这么久,还能看得到,又是谁将他们收集保护,以至蔚为大观?
相较于人声鼎沸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人要少了很多,碑林历史上也曾作为孔庙,古人每逢国家大事会刻石铭记,许多高大的石碑,与北京国子监类似,甬道的末尾是李世民的“石台孝经”,碑体宏大,碑后是许多石室,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的笔墨尽数在此,许多都是海内外的孤品,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李世民,但他们仿佛是生活在故事里的人,看隋唐演义看颜真卿孤身闯叛军营地,大唐的豪迈与铁骨铮铮是那么印象深刻,却有些刻板,片面,不太鲜活,没有什么比这些截留至今的书法石刻更加震撼人心的了,起码让我知道,这些故事真真切切的存在着。碑林旁有石刻博物馆,各种造像大都有些许损毁,雕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层层叠叠的造像,有几位外国人也在这里参观,许多石像打碎了手臂,甚至头部也没有了,孤傲的挺直着躯干,他们是历史的使者。
由于石刻艺术馆的整修,遗憾没能看到名扬天下的昭陵六骏,昭陵六骏的两骏被打碎装箱,在民国被文物贩子卢琴斋卖到美国至今未归,上千年的风雨际会,创造的东​​西一次次的被打碎,或 雨的侵蚀,或者毁于家破国亡的战火,或者流失于利欲熏心的文物贩子手中,一把大火,就可以烧掉多少典籍,磨灭多少古人的思想。想起来成都永陵的神道两侧,有四座半拱手的石像,永陵的看门人讲,这四个只有一个是遗留下来的真迹,很容易看出来,真迹手拱的很自然,石刻的眼睛炯炯有神,而后仿的三个线条呆板,僵硬的多了,虽然同样的高大威猛,却缺少了一点神韵。这是一种工匠对于手中石块的敬意与认真的态度,工匠一斧一凿,将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理解注入到天然的花岗岩里,石像也有了自己的灵魂。成都武侯祠旁的文化园里,在一处很不显眼的角落陈列着同款的仿制石像,没有人来深究他们的历史,王建的墓前有很多石人石马,大都已经损毁,只剩下了这尊石像,让现代的人们,得以一疏千年前的唐风,永陵作为全国独特的建在土地之上的帝王陵墓,盗掘,的石小像,石刻的书简,躺在后门修建的博物馆里,记录着王建的文治武功,陵外的小广场里有着持有不同乐器的十八名舞女,来休闲的大叔大妈走来走去,或聚作几团来唱歌,或在此闲聊,舞女目光所视之内是车水马龙的马路。
西安现在依然保留着完备的钟鼓楼与城墙护城河,这些在上个世纪很长时间里被视为落后的象征,代表了固步自封与颟顸自负,当夜幕降临,从地下通道来到钟鼓楼广场,相信任何人的眼睛都会被那一座粉雕玉琢的建筑所吸引,昏黄色的灯光,人声鼎沸的嘈杂,这里或许是一千年前的大唐。
国家宝藏把陕博的名声打了出来,仰慕国宝的游客排了长长的队伍,幸好提早一天在碑林预定了门票。陕博地方不小,但架不住热情的游客,每走一步都觉得是拥挤的,这里贡献了历史课本里许多插图,葡萄纹银香囊,三彩三花马,汉并天下瓦当,玄奘的法杖,大盂鼎大克鼎,马踏匈奴石刻,何家村窖藏,精美的文物扑面而来,千年前最优秀的艺术品共处一室,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多少代的诗书礼乐沁润下的中国人才能具有的厚重与精彩。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4069180/article/details/8178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