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第三章笔记(二)

调度算法
调度的实质就是一种资源分配。不同的系统和系统目标,通常采用不同的调度算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如批处理系统为照顾为数众多的短作业,应采用短作业优先的调度算法;
2)如分时系统为保证系统具有合理的响应时间,应采用轮转法进行调度。
3)目前存在的多种调度算法中,有的算法适用于作业调度,有的算法适用于进程调度;但有些算法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都可以采用。
一.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CFS (First Come First Service)
一种最简单的调度算法,按先后顺序进行调度。既可用于作业调度,也可用于进程调度。
 按照作业提交,或进程变为就绪状态的先后次序分派CPU;
 新作业只有当当前作业或进程执行完或阻塞才获得CPU运行
 被唤醒的作业或进程不立即恢复执行,通常等到当前作业或进程出让CPU。 (所以,默认即是非抢占方式)
1.不足:短作业C的带权周转时间竟高达100,这是不能容忍的;而长作业D的带权周转时间仅为1.99。
2.关于应用:有利于CPU繁忙型的作业,而不利于I/O繁忙的作业(进程)。
1)从程序规模上看,一般I/O繁忙型作业CPU进行处理的用时相对比较短,CPU繁忙型的作业相对较长。而FCFS不利于短作业,I/O繁忙型作业一旦排队靠后就会处于劣势。
2)另一方面,I/O繁忙型作业需频繁的请求I/O,即使排队靠前,但由于I/O请求阻塞,重新排队可能就会排到队尾(这一情况在其他算法下也是普遍的,但不同的算法,排队情况不同,相对的在照顾公平性上也会有所不同)。
3)目前大多数事务处理都属于I/O繁忙型作业。
PS:
1.各种时间的标识
到达时间:a
执行时间长度:b
开始时间:c
完成时间:d=c+b
周转时间长度:t=d-a
带权周转时间:w=t/b
2.CPU繁忙型:CPU计算多,输入输出少。
I/O繁忙型:CPU计算少,输入输出多。
二.短作业(进程)优先调度算法SJF/SPF
1.优点:通过上表可见采用SJF/SPF算法,平均周转时间、平均带权周转时间都有明显改善。SJF/SPF调度算法能有效的降低作业的平均等待时间,提高系统吞吐量。
2.方式:分抢占和非抢占两种方式,上例为简单的非抢占式。
3.不足:
1)对短作业有利,但同时造成了对长作业的不利。
2)由于作业(进程)的长短含主观因素,不一定能真正做到短作业优先。
3)未考虑作业的紧迫程度,因而不能保证紧迫性作业(进程)的及时处理。
三.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算法HPF(Highest Priority First)
照顾紧迫性作业,使其获得优先处理而引入调度算法。常用于批处理系统中的作业调度算法,以及多种操作系统中的进程调度算法
1.分两种方式:
1)非抢占式优先权算法
2)抢占式优先权算法 关键点:新作业产生时
2.优先权的类型
1)静态优先权:创建进程时确定,整个运行期间保持不变。一般利用某一范围 的一个整数来表示,又称为优先数。
2)动态优先权:创建进程时赋予的优先权可随进程的推进或随其等待时间的增 加而改变。
/*PS:关于进程优先权的确定?依据如下:

  1. 进程类型:一般来,系统进程高于用户进程。
  2. 进程对资源的需求:如进程的估计时间及内存需要量的多少,对要求少的进程赋予较高优先权。
  3. 用户要求:由用户进程的紧迫程度及用户所付费用的多少来确定优先权的。*/
    3.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HRRN(Highest Response Raito Next)
    1)短作业优先算法是一种比较好的算法(相当于根据作业长度设定的静态优先权算法),适用于短作业较多的批处理系统中,其主要不足是长作业的运行得不到保证。
    2)HRRN为每个作业引入动态优先权,使作业的优先级随着等待时间的增加而以速率a 提高:
    优先权 =(等待时间+要求服务时间)/要求服务时间 = 响应时间/要求服务时间
    PS:
    1.该方法对不同作业都有照顾(每一个新来的作业优先级都是1)
    1)同时到达的作业优先权相同。
     初始t=0,随着时间增长,如果等待时间 t 相同,执行时间愈短的优先权愈高,利于短作业。
     对于长作业,作业的优先级可以随等待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当其等待时间足够长也可获得处理机。长作业有照顾。(来了很久的作业优先权一定高于新来的短作业)
    2)当执行时间相同的作业,优先权的高低决定于其等待时间的长短,也就是先来先服务。
    2.什么时候计算各进程的响应比优先权?
     需要进行调度选择的时候比较各自优先权
    1)作业完成时
    2)新作业产生时(抢占、非抢占)
    3)时间片完成时
    4)进程阻塞时
    四.基于时间片的轮转调度算法RR(Round Robin)
    1.分时系统新需求:及时响应用户的请求;采用基于时间片的轮转式进程调度算法。
    1)调度过程:
    ○1将系统中所有的就绪进程按照FCFS原则,排成一个队列。
    ○2每次调度时将CPU分派给队首进程,让其执行一个时间片。时间片的长度从几个ms到几百ms。
    ○3在一个时间片结束时,发生时钟中断。
    ○4调度程序据此暂停当前进程的执行,将其送到就绪队列的末尾,并通过上下文切换执行当前就绪的队首进程。
    2)缺点:
    进程阻塞情况发生时,未用完时间片也要出让CPU。
    能够及时响应,但没有考虑作业长短等问题。
    3)时间片长度的选择要与完成一个基本的交互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当,保证一个基本的交互过程可在一个时间片内完成。
    设置不合适反而都会导致响应时间长。
    ○1过长会怎样?——FCFS
    ○2过短会怎样?——频繁切换
    影响时间片长度的主要因素:系统的处理能力和系统的负载状态。
    2.早期分时系统采用的是简单的时间片轮转法,进入90年代后广泛采用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FB(Multiple-level Feed Back Queue)。
    1)当一个新进程进入内存,引发的调度过程
    ○1准备调度:先将它放入第一个队列的末尾,按FCFS原则排队等待调度。
    ○2IF时间片内完成,便可准备撤离系统;
    ○3IF时间片内未能完成,调度程序便将该进程转入第二队列的末尾等待再次被调度执行。
    ○4当第一队列中的进程都执行完,系统再按FCFS原则调度第二队列。在第二队列的稍放长些的时间片内仍未完成,再依次将它放入第三队列。
    ○5依次降到第n队列后,在第n队列中便采取按时间片轮转的方式运行。
    2)特点:多个就绪队列,循环反馈
    动态优先级、时间片轮转
    ○1设置多个就绪队列,各队列有不同的优先级,优先级从第一个队列依次降低。
    ○2赋予各队列进程执行时间片大小不同, 优先权越高,时间片越短。
    3)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的性能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能较好的满足各种类型用户的需要。
     终端型作业用户。大多属于较小的交互性作业,只要能使作业在第一队列的时间片内完成,便可令用户满意。
     短批处理作业用户。周转时间仍然较短,至多在第二到三队列即可完成。
     长批处理作业用户。将依次在1~n级队列中轮转执行,不必担心作业长期得不到处理。
    PS:
    注意:
    1.各队列的时间片逐渐增大。优先级逐渐降低
    2.仅当优先权高的队列(如第一队列)空闲时,调度程序才调度第二队列中的进程运行;仅当第1~(i-1)队列均空时,才会调度第i队列中的进程运行。
    3.高优先级抢占问题:
    1)第i队列中为某进程正占有CPU,又有新进程进入优先权较高的队列(第1~i-1队中);
    2)被抢占的进程放回原就绪队列末尾。
    五.优先级倒置的解决方法
    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法-中断禁止:
    1.假如进程P3在进入临界区后,P3所占用的处理机就不允许被抢占。
    2.如果系统中的临界区都较短且不多,该方法是可行的。
    3.反之,如果P3临界区非常长,则高优先级进程P1仍会等待很长的时间,其效果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4.还要防止P3在临界区出现死循环。
    另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1.当高优先级进程P1要进入临界区使用临界资源R时,如果已有一个低优先级进程P3正在使用该资源;
    2.此时一方面P1被阻塞,另一方面由P3继承P1的优先级,并一直保持到P3退出临界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271377/article/details/8321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