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交流的本质

《庄子-逍遥游》开篇就是嘲笑了“蜩与学鸠”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 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蜩与鲲鹏根本无法交流,蜩无法理解“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也不并准确,准确的说法是不相信。

也就是说,假如蜩与鲲鹏的交流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相同的上下文。没有上下文,但是能听到对方的话,能看到对付写的字,为什么还是失败呢?放在这个寓言中,蜩为什么不相信“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呢?上下文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这可能只能用佛教的术语“阿赖耶识”来解释了。在佛教中,认为意识是“集起”。最终的上下文是意识多能看到的范围。

怎么才算理解呢?我认为接受到一个符号,知道怎么动作就是理解。比如一个状态机,能接受一组符号{a,b,c},状态机会根据这组符号改变自己的状态,那么就可以认为状态机理解这组符号。这个状态机就是这组符号的“集起”,也就是说,这个状态机对这组符号有意识。

当然了人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状态机。人接受的符号是{形、声、闻、味、触},内部状态是{喜怒哀乐},也就是说人的意识是在建立在这组符号之上的。至于“直接思维”“逻辑思维”等概念,只是人对自己某些内部状态的所起的名字。

从另一方面说,蚂蚁可以吃大象。一群蚂蚁,可以消灭任意他们所能遇到的动物。鲲鹏看不起蜩,但是鲲鹏落到大地上,也无法抵挡无穷的蜩攻击。除非的鲲鹏不落到地上。对蚂蚁与大象也是,只要大象可以飞翔,蚂蚁也无可奈何。只要大象在月球表面,蚂蚁也无可奈何。但是月亮上,会不会也有蚂蚁呢。“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虎落平阳被犬欺”都是这个道理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rootcn/p/996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