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与用例建模----一种由外向内的方法

   最近一段时间, 我在抽空针对2个项目组进行“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一种用例驱动的方法”,由于2个开发组的培训时间总是不能同步,所以我不得不分批次进行培训,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也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因为2个组的同事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因此我需要想办法从不同的方面针对用例模型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加深了我自己针对用例模型的理解,所以把相关的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
首先是用例模型的定义如下:

    A use case is a sequence of actions a system performs that yields an observable result of value to a particular actor
    一个用例模型是系统执行的一系列的动作,并会面向一个角色产生一个明确的结果



     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其实也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假如我们把系统看成是一个对象的话(当然,这是从更高的层面来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用例其实定义从也就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观察系统提供的操作和服务响应,换句话,是从系统外部的角度来定义操作接口和反馈信息, 同时用例强调了能够支持操作事件的序列, 也就是一组按照特定顺序执行的操作。  因此,从面向对象的角度来说,用例的本质是对系统的外部接口的一种抽象和定义。




    记得第一次讨论面向对象的时候,我们讨论过,观察一个对象的两个维度, 也就是从对象的外面,和从对象的内部来看; 其实从不同角度来看会看到不同的内容;这和我们评估一个IT系统的道理是一样的,从外部看是用户基于特定的操作顺序来使用系统, 而从内部来看则是系统内部的组件模型,以及组件模型是如何响应这些操作请求。 而用例驱动的设计核心思想,就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观察的思考方法,先搞清楚外部用户的操作需求, 在搞清楚内部应该如何支持这种操作需求。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观察用例模型,那么就会很容易把握用例的特征;虽然在用例的划分问题上并没有金科玉律,而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则可以得出易于理解的用例模型, 无论怎样,易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最近被评为“2012 世界设计之都”。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Icsid)主导的这个评选活动旨在倡导和鼓励人们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利用设计元素。评选标准为:“将设计作为推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工具,在相关领域取得出色的成绩并做出坚实的承诺。”赫尔辛基是继意大利都灵 (2008) 和韩国首尔 (2010) 之后获得此殊荣的的第三个城市。


赫尔辛基 2012 世界设计之都的主题是“开放的赫尔辛基 — 将设计融入生活”。该主题反映了设计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新角色:如何使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探索设计在促进服务和系统发展方面的可能性。



芬兰的阿尔托花瓶 (Aalto vase) , Marimekko 针织品 (Marimekko fabrics) ,和诺基亚手机是被人们最为熟知的设计,而事实上,芬兰的设计远不止如此。“设计之都”项目关注的是设计在改进人们日常生活方面所具备的能力。

作为赫尔辛基 2012 世界设计之都的合作伙伴之一,诺基亚非常高兴能够为该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诺基亚掌管设计部门的高级副总裁 Marko Ahtisaari 表示:“‘赫尔辛基 2012 世界设计之都’项目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们最新的设计创新。以 诺基亚 N9 为例,这款产品将精美的外观、可靠的材质、友好的用户界面以及丰富的服务(例如诺基亚地图)等元素无缝整合在一起。”

诺基亚将在赫尔辛基 2012 世界设计之都活动期间将举办多场活动,其中包括一个设计展览。该展览将为人们讲述那些帮助改变世界的诺基亚产品的背后故事。 除了回顾过去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该展览还将帮助人们深入地了解移动产品的未来设计方向。


猜你喜欢

转载自flyqantas.iteye.com/blog/141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