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编程常见问题总结

首先申明,这个是我很久之前摘抄到我电脑的,已经忘了具体从哪里弄的了,如有侵权,留言立删。

总结1:

TCP socket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发生在什么时候?

三次握手:客户端connect()函数请求连接的时候,三次握手成功之后调用accept()函数;

四次挥手:客户端发送完数据,close()函数关闭socket描述符的时候。

总结2:

TCP socket编程中为什么使用这四个函数?

uint32_t htonl(uint32_t hostlong);

uint16_t htons(uint16_t hostshort);

uint32_t ntohl(uint32_t netlong);

uint16_t ntohs(uint16_t netshort);

(h-host byte order,主机字节序,n-network byte order网络字节序,l-32位长整型,s-16位短整型)

原因是,TCP/IP协议规定,网络数据流应采用大端字节序,即低地址高字节。例如四十五节的UDP段格式,地址0-1是16位的源端口号,如果这个端口号是1000(0x3e8),则地址0是0x03,地址1是0xe8,也就是先发0x03,再发0xe8,这16位在发送主机的缓冲区中也应该是低地址存0x03,高地址存0xe8。但是,如果发送主机是小端字节序的,这16位被解释成0xe803,而不是1000。因此,发送主机把1000填到发送缓冲区之前需要做字节序的转换。同样地,接收主机如果是小端字节序的,接到16位的源端口号也要做字节序的转换。如果主机是大端字节序的,发送和接收都不需要做转换。同理,32位的IP地址也要考虑网络字节序和主机字节序的问题。 
  为使网络程序具有可移植性,使同样的C代码在大端和小端计算机上编译后都能正常运行,可以调用以下库函数做网络字节序和主机字节序的转换。

如果主机是小端字节序,这些函数将参数做相应的大小端转换然后返回,如果主机是大端字节序,这些函数不做转换,将参数原封不动地返回。

总结3:

Socke编程中bind()函数和connect()函数,使用的INADDR_ANY是什么?

INADDR_ANY就是指定地址为0.0.0.0的地址,这个地址事实上表示不确定地址,或"所有地址"、"任意地址"。 一般来说,在各个系统中均定义成为0值。

一般情况下,如果你要建立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则你要通知服务器操作系统:请在某地址 xxx.xxx.xxx.xxx上的某端口 yyyy上进行侦听,并且把侦听到的数据包发送给我。这个过程,你是通过bind()系统调用完成的。--也就是说,你的程序要绑定服务器的某地址,或者说:把服务器的某地址上的某端口占为已用。服务器操作系统可以给你这个指定的地址,也可以不给你。

如果你的服务器有多个网卡(每个网卡上有不同的IP地址),而你的服务(不管是在udp端口上侦听,还是在tcp端口上侦听),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你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可能随时增减IP地址,也有可能是为了省去确定服务器上有什么网络端口(网卡)的麻烦 -- 可以要在调用bind()的时候,告诉操作系统:"我需要在 yyyy 端口上侦听,所有发送到服务器的这个端口,不管是哪个网卡/哪个IP地址接收到的数据,都是我处理的。"这时候,服务器程序则在0.0.0.0这个地址上进行侦听。

对于客户端如果绑定INADDR_ANY,情况类似。对于TCP而言,在connect()系统调用时将其绑定到一具体的IP地址。选择的依据是该地址所在子网到目标地址是可达的(reachable). 这时通过getsockname()系统调用就能得知具体使用哪一个地址。

对于UDP而言, 情况比较特殊。即使使用connect()系统调用也不会绑定到一具体地址。这是因为对UDP使用connect()并不会真正向目标地址发送任何建立连接的数据,也不会验证到目标地址的可达性。它只是将目标地址的信息记录在内部的socket数据结构之中,供以后使用。只有当调用sendto()/send()时,由系统内核根据路由表决定由哪一个地址(网卡)发送UDP packet.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9465823/article/details/838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