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候选人必知必看

引言

                无论谁,处在什么位置上,都会有作为候选人,去面试的经验。但反观下来,面试者、候选人在每一轮1个小时左右的交流中,都会有不同层面的感受。当然,这个感受,一半和具体的面试结果/顺畅度有关,例如,面试中问答很流畅,结果符合双方预期,那么这个时候双方都是相对比较愉悦的心态,当然这是人之常情了。但是,如果双方聊下来发现不能达到互相满意的程度,情况往往会让双方都比较失望: 面试官觉得没有符合预期的候选人自然比较失落了,候选人由于“白跑”一趟,被无故“打发”走了,心里徒增了伤感。

               这里,不想就候选人所要具体的硬性能力(专业、沟通、合作...)做过过强调,而是想就如何尽量避免“双方互相失望”(通常是职位要求和自己预期不匹配)的情况出现做一些探讨。

一、候选人的沉没成本和收获

              “双方互相失望”的情况,从候选者角度看,通常会出现以下沉没成本:

  • 时间成本
  • 金钱成本
  • 假期(本可以用作更有意义的事情)    
  • 心态调整(可能会失落一会)

              当然了,通常也会有一些收获:

  • 面试公司的整体“面貌”
  • 面试官的气质、谈吐、专业度

二、给候选人的一些建议

       从以上基本可以看出,沉没成本是大于收获的。那么,为了可能减少沉没成本的付出,通常建议采用:

  • 正式面试之前,和HR商议,是否可优先进行一轮技术电话面试,做初步沟通。目的在于确定:

  1. 所投职位要求是否和自己专业方向一致。 相信很多候选人通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花了一两个小时跑到一家公司面试,结果面试不到5分钟就被“送”了出去。当然,这种情况可以说公司本身筛选简历、甄别候选人方面可能存在疏漏,但这种情况如果先有一轮的沟通,势必可以大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了。
  2. 所投职位资深程度是否和自己一致。这里是说,职位描述通常包含1~10条不等的要求,虽然不特别强调主次,但也会非常有侧重。
  3. 面试官是否与自己“品味”相投。技术岗位来说,通常一面面试官会是团队中相对有经营者,或者可能是直属leader,通过电话聊,可能比较直接了解到其对职位候选人的期望。比如,有的面试官可能相对比较开放和宽容,重视“举一反三”,所以会根据你已有的经验,推测未来的可能经验; 但有的面试官可能相对来说比较重视直接的经验,对接的业务是金融部门,如果候选人没有过金融项目经验,可能压根就不太考虑了。
  • 如果技术电话面试不行,坚决要求去公司面试,可以进一步和HR做确定,不妨问以下问题: 

  1. 亲自了解职位描述。看到职位描述中有XXX的要求,想问下,职位要求的方向是不是... 
  2. 了解职位要求侧重点。可以先说明自己的职位/未来期望诉求,进一步询问职位对候选人的要求
  3. 了解语言侧重。可能有些团队特别注重某种语言,比如一定会Python,会Java都不行,所以事先确认好
  4. 了解具体业务方向。职位描述通常不会对业务做过多描述,可以通过询问业务方向、具体的模块来评估需要的候选人期望。比如,可能业务核心侧重APP端,可能职位要求也会更侧重端
  • 去面试前,三思而后行:如果该公司给你offer,你会接受吗

  1. 对比自己的预期目标。考虑清楚自己对未来公司的期望,比如,更倾向大平台,那么遇到中型平台的面试邀请,需要慎重
  2. 多来源查找公司信息。比如:公司流失率、薪资福利水平、氛围、公司重点业务等等

三、总结

          无论如何,候选人都要时刻有一颗淡定的心态来应对面试过程、面试结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论结果是否符合预期,不妨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新评估自己:

  • 专业度是否可以提升。自己已有的积累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提升、还有哪些需要具体的能力
  • 沟通能力是否可以提升。面对不同喜好、不同侧重、不同要求的面试官,是否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还有哪些可以改善。
  • 自己的未来氛围期望。不同的公司、团队通常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亲切度”,重点要感受更倾向于哪种氛围
  • 评估面试官认可程度。这个可能与未来自己的工作紧密相关了,一个对自己以往工作比较认可的团队,在以后的合作中相对也会比较认同以后的工作,因为这可以基本判定大家对工作的质量认知是一致的。

            当然了,面试过程中难免都会遇到比较“揪心”的过程,但不妨从这个过程中汲取营养吧。在自己做面试官的时候,切记一定避免这种令人不爽的过程。争取做到:最终面试结果没有通过/候选人没有继续参加面试,但双方已经经历了愉快的畅聊,并都从中学到了某些东西。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odeyijia911/article/details/8359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