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网络层(1)

    网络层关注的是如何将分组从源主机沿着网络路径送达目的主机,会经过多个路由器,选择适当的转发路径。

网络层的最核心功能是:分组转发和路由选择

    分组转发:每一个路由器中都有一个转发表,在分组到达路由器时,会根据分组首部中的转发表示在转发表中查询,应该在哪一个接口被转发出去,转发标识可能是目的主机的IP地址,也可能是分组所属的连接指示,取决于具体的网络层协议。

    路由选择:路由器必须决定这些分组的路由和路径。路由选择可以分为集中式、分布式,也可以分为人工的和自动的。自动的路由选择应该运行路由选择协议,生成路由表,在生成最终的转发表。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虚电路服务:面向连接的

    数据报服务:面向无连接的

    两者不能同时应用。

    虚电路连接(VC):1.虚电路建立、2.数据传送、3.拆除连接。两个计算机进行通信的时候,应该先建立连接,保障通信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随即建立虚电路发送分组,分组的首部不需要添加目的主机的IP地址,应该添加对应的VC编号,所有的分组都应该在这条虚电路上进行传递,时序不会乱、通信完成后随即释放虚电路。有人认为虚电路连接不好,因为因特网应该遵循端到端原则,即复杂的网络功能交给因特网的边缘来处理,即运输层,而虚电路的网络层做了运输层的事(安全可靠),而且因特网这么大,造价太高。因特网底层的很多广域分组交换网络采用的是虚电路网络,例如ATM(异步传输模式)、帧中继、X.25。

    注意: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转发分组的时候,都会分配新的额vc号,每台路由器包含了输入VC号和输出VC号的对应关系(和接口号配套),减少了分组头部VC字段的长度,简化虚电路的建立,不同链路上的VC号是可以重复的。若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整个连接崩溃。

    数据报服务:面向无连接的,IP数据报的首部存放着源主机IP和目的主机IP,由经过的路由器根据转发表,盘都拿应该从哪一个接口发出,路径可能不一样,因此会发生到达目的主机的时序混乱。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将以上两种的灵活性和健壮性相结合


IP协议

    与IP协议配套的还有四个协议:ARP、RARP、ICMP、IGMP(地址解析协议、逆地址解析协议、网络控制报文协议、网际组管理协议),后两个使用IP协议,前两个被IP协议使用。

异构网络互联:互联网可以由多种异构网络互相连成。没有一种单一的网络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将网络互相连接起来需要一些中间设备:物理层使用转发器、数据链路层使用网关和桥接器、网络层使用路由器、网络层上层使用网关。当中间设备是转发器或者网关的时候,仅仅是把一个网络扩大了,TCP/IP体系结构在网络上互联采用了标准化协议,互联的网络可以是异构的,可以看成是一个虚拟互联网络,互联的底层网络称为物理网络。

    在分组转发的时候,主机首先看自己的路由表中有没有目的主机(是否就在本网络),如果有在,直接交付,如果没有交给路由器进行简介交付。


IP地址以及编码方式:

    整个因特网是一个单一的逻辑网络,IP地址是给每个主机或者路由器的每一个端口分配IP地址,32位,大约有42亿。地址编址有三个阶段:分类编址、划分子网、无分类编址

分类编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构成,网络号在整个网络中是唯一的,一个网络对应一个网络号,主机号在各自的网络号下应该是唯一的,(总的来说主机号可以重复,两个合起来IP地址就不会重复了),路由器根据目的主机的网络号来转发分组。分为ABCDE五大类,其中ABC为单播地址,即一对一的。A的网络号有8位,且第一位固定为0,B类网络号有16为位,且前两位固定为10,C类地址网络号有24位,且前三位固定为110,D类地址前四位为1110,用于多播,只能作为目的地址使用;E类地址前四位为1111,有特殊用途。当一个主机连接到不同的网络的时候,必须具有两个不同的IP地址,称为多归属主机,一个路由器至少有两个IP地址。

划分子网:由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构成,划分子网解决了分类编址的缺点(分配不当,有浪费),从主机号中拿过来不定位数作为子网号,大大减少了浪费。

无分类编址:由网络前缀和主机号构成,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网络前缀不定长,地址掩码32位,前面是1,后面是0,1的位数就是网络前缀的位数,被称为子网掩码,由路由器互联起来的每一个网络都有唯一的网络前缀,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按位求与就得到了其网络地址。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主机或者路由器的网络前缀必须一样,即子网掩码一样。CRID地址块:网络前缀相等的连续的IP地址(一定是2的整数幂),可以更加有效的分配地址空间。网络前缀和主机号全为1和0的不能分配给主机,全0代表我,全1代表all(全1的主机号表示该网络上的所有主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1068851/article/details/8099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