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二十六)——VAE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antkillerfarm/article/details/80648805

https://antkillerfarm.github.io/

VAE

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是Autoencoder的一种扩展。

论文:

《Auto-Encoding Variational Bayes》

以下部分主要摘自:

https://kexue.fm/archives/5253

变分自编码器(一):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分布变换

通常我们会拿VAE跟GAN比较,的确,它们两个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希望构建一个从隐变量Z生成目标数据X的模型,但是实现上有所不同。更准确地讲,它们是假设了Z服从某些常见的分布(比如正态分布或均匀分布),然后希望训练一个模型 X = g ( Z ) ,这个模型能够将原来的概率分布映射到训练集的概率分布,也就是说,它们的目的都是进行分布之间的映射。

现在假设Z服从标准的正态分布,那么我就可以从中采样得到若干个 Z 1 , Z 2 , , Z n ,然后对它做变换得到 X ^ 1 = g ( Z 1 ) , X ^ 2 = g ( Z 2 ) , , X ^ n = g ( Z n ) ,我们怎么判断这个通过f构造出来的数据集,它的分布跟我们目标数据集的分布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成模型的难题就是判断生成分布与真实分布的相似度,因为我们只知道两者的采样结果,不知道它们的分布表达式。

有读者说不是有KL散度吗?当然不行,因为KL散度是根据两个概率分布的表达式来算它们的相似度的,然而目前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的表达式,我们只有一批从构造的分布采样而来的数据 { X ^ 1 , X ^ 2 , , X ^ n } ,还有一批从真实的分布采样而来的数据 { X 1 , X 2 , , X n } (也就是我们希望生成的训练集)。我们只有样本本身,没有分布表达式,当然也就没有方法算KL散度。

虽然遇到困难,但还是要想办法解决的。GAN的思路很直接粗犷:既然没有合适的度量,那我干脆把这个度量也用神经网络训练出来吧。而VAE则使用了一个精致迂回的技巧。

VAE的传统理解

首先我们有一批数据样本 { X 1 , , X n } ,其整体用X来描述,我们本想根据 { X 1 , , X n } 得到X的分布p(X),如果能得到的话,那我直接根据p(X)来采样,就可以得到所有可能的X了(包括 { X 1 , , X n } 以外的),这是一个终极理想的生成模型了。当然,这个理想很难实现,于是我们将分布改一改:

p ( X ) = Z p ( X | Z ) p ( Z )

此时 p ( X Z ) 就描述了一个由Z来生成X的模型,而我们假设Z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也就是 p ( Z ) = N ( 0 , I ) 。如果这个理想能实现,那么我们就可以先从标准正态分布中采样一个Z,然后根据Z来算一个X,也是一个很棒的生成模型。接下来就是结合自编码器来实现重构,保证有效信息没有丢失,再加上一系列的推导,最后把模型实现。框架的示意图如下:

看出了什么问题了吗?如果像这个图的话,我们其实完全不清楚:究竟经过重新采样出来的 Z k ,是不是还对应着原来的 X k ,所以我们如果直接最小化 D ( X ^ k , X k ) 2 (这里D代表某种距离函数)是很不科学的,而事实上你看代码也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实现的。

VAE初现

其实,在整个VAE模型中,我们并没有去使用p(Z)(先验分布)是正态分布的假设,我们用的是假设 p ( Z X ) (后验分布)是正态分布!!

具体来说,给定一个真实样本 X k ,我们假设存在一个专属于 X k 的分布 p ( Z X k ) (学名叫后验分布),并进一步假设这个分布是(独立的、多元的)正态分布。为什么要强调“专属”呢?因为我们后面要训练一个生成器 X = g ( Z ) ,希望能够把从分布 p ( Z X k ) 采样出来的一个 Z k 还原为 X k 。如果假设p(Z)是正态分布,然后从p(Z)中采样一个Z,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Z对应于哪个真实的X呢?现在 p ( Z X k ) 专属于 X k ,我们有理由说从这个分布采样出来的Z应该要还原到 X k 中去。

这样有多少个X就有多少个正态分布了。我们知道正态分布有两组参数:均值 μ 和方差 σ 2 (多元的话,它们都是向量),那我怎么找出专属于 X k 的正态分布 p ( Z X k ) 的均值和方差呢?好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思路。那好吧,就用神经网络拟合出来吧!

于是我们构建两个神经网络 μ k = f 1 ( X k ) , log σ 2 = f 2 ( X k ) 来算它们了。我们选择拟合 log σ 2 而不是直接拟合 σ 2 ,是因为 σ 2 总是非负的,需要加激活函数处理,而拟合 log σ 2 不需要加激活函数,因为它可正可负。到这里,知道专属于 X k 的均值和方差,也就知道它的正态分布长什么样了,然后从这个专属分布中采样一个 Z k 出来,经过一个生成器得到 X ^ k = g ( Z k ) ,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最小化 D ( X ^ k , X k ) 2 ,因为 Z k 是从专属 X k 的分布中采样出来的,这个生成器应该要把开始的 X k 还原回来。

分布标准化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根据上图的训练过程,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

首先,我们希望重构X,也就是最小化 D ( X ^ k , X k ) 2 ,但是这个重构过程受到噪声的影响,因为 Z k 是通过重新采样过的,不是直接由encoder算出来的。显然噪声会增加重构的难度,不过好在这个噪声强度(也就是方差)通过一个神经网络算出来的,所以最终模型为了重构得更好,肯定会想尽办法让方差为0。而方差为0的话,也就没有随机性了,所以不管怎么采样其实都只是得到确定的结果(也就是均值)。说白了,模型会慢慢退化成普通的AutoEncoder,噪声不再起作用。

为了使模型具有生成能力,VAE决定让所有的 p ( Z X ) 都向标准正态分布看齐。如果所有的 p ( Z X ) 都很接近标准正态分布 N ( 0 , I ) ,那么根据定义:

p ( Z ) = X p ( Z | X ) p ( X ) = X N ( 0 , I ) p ( X ) = N ( 0 , I ) X p ( X ) = N ( 0 , I )

这样我们就能达到我们的先验假设:p(Z)是标准正态分布。然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地从 N ( 0 , I ) 中采样来生成图像了。

那怎么让所有的 p ( Z X ) 都向 N ( 0 , I ) 看齐呢?如果没有外部知识的话,其实最直接的方法应该是在重构误差的基础上中加入额外的loss:

L μ = f 1 ( X k ) 2 , L σ 2 = f 2 ( X k ) 2

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均值 μ k 和方差的对数 log σ 2 ,达到 N ( 0 , I ) 就是希望二者尽量接近于0了。不过,这又会面临着这两个损失的比例要怎么选取的问题,选取得不好,生成的图像会比较模糊。所以,原论文直接算了一般(各分量独立的)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KL散度 K L ( N ( μ , σ 2 ) N ( 0 , I ) ) 作为这个额外的loss,计算结果为:

L μ , σ 2 = 1 2 i = 1 d ( μ ( i ) 2 + σ ( i ) 2 log σ ( i ) 2 1 )

这里的d是隐变量Z的维度,而 μ ( i ) σ ( i ) 2 分别代表一般正态分布的均值向量和方差向量的第i个分量。直接用这个式子做补充loss,就不用考虑均值损失和方差损失的相对比例问题了。显然,这个loss也可以分两部分理解:

L μ , σ 2 = L μ + L σ 2 L μ = 1 2 i = 1 d μ ( i ) 2 = 1 2 f 1 ( X ) 2 L σ 2 = 1 2 i = 1 d ( σ ( i ) 2 log σ ( i ) 2 1 )

Reparameterization Trick

这是实现模型的一个技巧。我们要从 p ( Z X k ) 中采样一个 Z k 出来,尽管我们知道了 p ( Z X k ) 是正态分布,但是均值方差都是靠模型算出来的,我们要靠这个过程反过来优化均值方差的模型,但是“采样”这个操作是不可导的,而采样的结果是可导的,于是我们利用了一个事实:

N ( μ , σ 2 ) 中采样一个Z,相当于从 N ( 0 , I ) 中采样一个 ε ,然后让 Z = μ + ε × σ

于是,我们将从 N ( μ , σ 2 ) 采样变成了从 N ( 0 , I ) 中采样,然后通过参数变换得到从 N ( μ , σ 2 ) 中采样的结果。这样一来,“采样”这个操作就不用参与梯度下降了,改为采样的结果参与,使得整个模型可训练了。

VAE本质

VAE本质上就是在我们常规的自编码器的基础上,对encoder的结果(在VAE中对应着计算均值的网络)加上了“高斯噪声”,使得结果decoder能够对噪声有鲁棒性;而那个额外的KL loss(目的是让均值为0,方差为1),事实上就是相当于对encoder的一个正则项,希望encoder出来的东西均有零均值。

那另外一个encoder(对应着计算方差的网络)的作用呢?它是用来动态调节噪声的强度的。直觉上来想,当decoder还没有训练好时(重构误差远大于KL loss),就会适当降低噪声(KL loss增加),使得拟合起来容易一些(重构误差开始下降);反之,如果decoder训练得还不错时(重构误差小于KL loss),这时候噪声就会增加(KL loss减少),使得拟合更加困难了(重构误差又开始增加),这时候decoder就要想办法提高它的生成能力了。

简言之,重构的过程是希望没噪声的,而KL loss则希望有高斯噪声的,两者是对立的。所以,VAE跟GAN一样,内部其实是包含了一个对抗的过程,只不过它们两者是混合起来,共同进化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ntkillerfarm/article/details/8064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