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项目管理”——从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再谈团队管理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u011616825/article/details/52364756



深夜无眠,翻看第一篇《三国演义》与项目管理,题目是《桃园结义与原始团队的建立》,写于200810月。当时是做团队的第五个年头,有些想法,有些感触,也有些小的收获。细细翻看,还能感受到二十多岁时的意气风发,甚是感慨。

时间一晃,如白驹过隙,转眼8年已过,已然从出生年犊不怕虎的愣头青长成了中年大叔。2015年之初,突下决心,决定返校回炉重造。当时打算给自己,也给团队两年时间。一方面是自己准备复习,另一方面是打算将手头事物分配给团队中合适的兄弟。岂料蒙上天眷顾,一考即中。虽然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便逐步安排着事物的交接与过渡,但时间的仓促毅然导致交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91日将至,每天焦虑异常,胡想瞎想,却也有所感悟。感觉之前在团队中的作用像极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似乎每每能料敌致胜,殊不知“蜀中无大将”的状况慢慢形成。

几个月前听过一句非常好的话,“我们都说要懂道理,但是绝大部门情况下我们只停留在知道这个道理,却远远没有达到‘懂’的程度。‘知道’道理可以通过读书,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而‘懂’一靠悟,二靠亲身经历,别无他法”。细细想了想,发现的确如此,自己深入骨髓感同身受的道理寥寥无几,而这些寥寥无几的道理无一不陪伴着血泪的失败。这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感受到的。

刘备初期,一路兵败,却积累了蜀汉时期最为耀眼的良臣猛将;诸葛亮出山后,战战堪称经典,但到蜀汉后期却无大将可当先锋。何也?怪也?个人愚见,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以自己的要求作为人才选聘标准进行衡量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隆中之时还放言“对比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全本《三国演义》,除在碰到姜维时眼睛一亮外,连魏延这种将才也是说斩就斩。诸葛亮是大才,这点毫无疑问,但如果大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其他人才,自然天下难有入得了其法眼的人。

其二,事必躬亲,锦囊妙计安天下

初看《三国演义》之时,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事必躬亲,五丈原快死的时候,还连粮草核算、士兵奖惩都要一一过目;最佩服的是诸葛亮随身一掏,拿出几个锦囊,然后嘱咐“到XX时候,开XX锦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而且每每料事如神,多智近妖。

 

现在想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团队领头人的问题。往往对团队感情越深越会如此。正因为对团队感情深入骨髓,才想事事做好,才会自己尽可能多地多做一些,才会一步步安排各种细节。而这,也势必导致团队成员的经历过少,无法得到应有锻炼。而在应该锻炼,能够承受失败的时候没有得到锻炼,没有经历失败,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而团队最终也将因为核心成员的无法接续,日益衰弱。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3842527 查看本文章

 

回到近期对团队的思考。

 

我对一个项目经理应该具备的必要素质包括: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基本的商务能力、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对目标的设定和分解能力、对时间进度的预估和把控能力、成本估算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团队管理和协作能力、对职业环境的基本敏感及认知能力。

当我遍观团队中核心的核心——那些一起熬夜打拼,真正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时,却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离我的标准有一定差距,甚至是某一素质的完全缺失。而另一方面,有个别当初不如他们的同学、同事,经过多年的社会打拼,得到了很好的成长,收获高薪高位,言语谈吐处处显露出职业和成熟。

为何如此?为何如此?深思无眠……

为营造积极高效的开发环境,将大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一己承担,导致团队兄弟缺少对人脉拓展的必要思考;

安排每一项工作的时间进度、人员、资金,导致团队兄弟缺少对资源整合,资源互换的思考;

营造和谐友爱的团队氛围,屏蔽一切外部的恶意中伤,导致团队兄弟缺乏对人心险恶,隔墙有耳的防范

……

似乎做了很多,但这些和诸葛亮的势必躬亲和预授锦囊何其相似,看似为团队全方位着想,但实际对团队成员的成长却弊大于利。大能如诸葛亮尚落得“廖化当先锋”之境,我又如何能做的更好?

很早的时候看《大道至简》,不明白为什么团队成员在加班熬夜的时候,项目经理应该积极地准备咖啡、可乐。这些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指挥式管理要向支持式管理进行转变。

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是指挥式管理的极端化体现,人他妈都不在现场了,还要管着战局、形式的每一个细节,所有人形同木偶,按部就班,看似结果成功,人却没有发挥出“人”的作用。

支持式管理:目标预计 + 计划管理 + 任务授权 + 资源支持。在充分授权后,由被授权人根据目标和总体计划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包括:资源、计划分解、人力、工作任务。而团队领导需要做的就是,多问几句:“有哪些存在困难?”,“哪些需要我帮忙处理?”,“有没有什么心里没底,没有把握的我们一起商量一下?”,“经费和时间是否够?”

 

时隔八年,再谈团队,反思过往,发现不足甚多。好在仍值壮年,虽不比年青可恣意犯错,但仍有时间不断改进。此文借卧龙之名思考团队管理,也为自己多年来不足做出检讨。祝团队,也祝自己能够走的更远。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1616825/article/details/5236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