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改变人格是一种能力

性格

有时候,人们会表现出和平常不一样的状态,比如,一个内向的人,或许在某次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外向;一个很难相处的人,或许在某个周末变得很讨人喜欢。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表现呢?人格心理学大师、哈佛大学教授布赖恩·利特尔在新书《突破天性》里提出,我们不仅有稳定的人格特质,还有自由特质。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稳定特质和自由特质。稳定特质指的是,我们在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时,会给自己贴一些标签,比如外向、讨人喜欢、神经质等等。这是用稳定的人格来解释行为。而自由特质则是人在追求特有动机时形成的人格,这些特有动机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标、包袱、承诺和个人计划,它的来源是独特的,是一种后天塑造的人格。而我们的人格构建,正是受到了这两方面的影响。

布赖恩教授说,我们身上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塑造的,而且没法改变。但我们体现出的自由特质,也就是和自己不太一样的性格,与我们的天性并不矛盾。自由特质告诉我们,我们并不完全是基因和环境塑造的,个人的动机和计划能让我们超越前两个因素的影响,慢慢成为我们想变成的样子。

为了改变性格,你可能需要制定一些计划。布赖恩教授建议,想要更好地制定改变计划,你可以问自己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我是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吗?个人计划最有意义的地方,是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说,你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自己的个人计划,认为它确实是你想要的。

第二,这个计划的意义是什么?你的判断依据是:它的重要性,它与你的价值观是否一致,以及它是否表达了你的自我。如果你的计划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意义,就可以当成核心计划。

第三,这个计划跟其他正在推进的计划有什么联系?你要把个人计划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有些计划跟其他计划密切相关。如果把这些计划做好了,就等于把其他计划也做好了。如果你在这些计划上遇到了困难,其他计划也可能不会成功。核心计划的微小改变,都会给其他计划带来重大变化。

总之,布赖恩教授认为,人格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假如你想了解自己,不能问“你属于什么人格类型”,而应该问“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希望以上观点对你有启发。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8454409/article/details/8321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