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one_of_a_kind/article/details/82933106

复习题

R1.

a.
称这个简单的运输层协议为 STP。
在发送端,STP 接收应用程序要发送的数据(不超过 1196 字节)、目的地址、端口号;然后 STP 添加 4 字节头部信息,即端口号;将这 1200 字节的报文段连同目的地址交付给网络层;
在接收端,STP 提取端口和数据,将数据发送给端口所标志的程序。

b.
在头部信息中增加 4 字节的源端口号,将数据减少为 1192 字节。

c.
不。

R2.

R3.

y、x

R4.

一些应用程序不想使用 TCP,因为其拥塞控制会降低发送速率。而且应用本身并不需要可靠的数据传输。

R5.

因为今天大多数的防火墙会拦截 UDP

R6.

在应用层添加差错检测,需要程序开发人员在程序中添加一些检测代码

R7.

题目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这两个报文段都将被定向到主机C上的同一个套接字吗?还不如直接 google 翻译呢。那么现在题目要求清楚了,两个报文段都将被定向到主机C上的同一个套接字。根据源 IP 区分不同主机。

R8.

通过不同的欢迎套接字。它们的目的端口都是 80。

R9.

判断究竟是新的分组还是重传

R10.

处理丢包事件,如果丢包可以重传

R11.

RTT 固定的好处就是发送方可以准确判断 ACK 是否丢失,不过它仍需要一个时间固定的定时器。

R12.

a.
接收方丢弃全部分组,之后发送方重传五个分组。

b.
GBN 使用累积确认,因此没有触发重传

c.
只能发送五个,因为窗口大小就是 5

R13.

a.
只重发第一个分组即可

b.
超时重发第一个分组

c.
只能发送五个,因为窗口大小就是 5

R14.

a.
b.
c.
d.
e.
f.
g.

R15.

a. 110 - 90 = 20byte
b. 90

R16.

依然是三个,第一个 seq=43 ack=80,第二个 seq=80 ack=44,第三个 seq=44 ack=81

R17.

R/2

R18.

错,设为 cwnd 的一半

R19.




习题

P1.

假定 A 向 S 的源端口号为 x, B 向 S 的源端口号为 y
a.
A 向 S 的源端口号为 x, 目的端口号为 23

b.
B 向 S 的源端口号为 y, 目的端口号为 23

c.
S 向 A 的源端口号为 23, 目的端口号为 x

d.
S 向 B 的源端口号为 23, 目的端口号为 y

e.
x y 可能相同

f.
不可能

P2.

从 B 到 C:
   左边的连接:源端口号 80,源 IP 为 B 的 IP;目的端口 26145,目的 IP 为 C 的 IP;
   右边的连接:源端口号 80,源 IP 为 B 的 IP;目的端口 7532,目的 IP 为 C 的 IP;

从 B 到 A:
   源端口号 80,源 IP 为 B 的 IP;目的端口 26145,目的 IP 为 C 的 IP;

P3.

注意应在溢出时向最低位进位:

    01010011  
+   01100110 
————————————
    10111001
+   01110100
————————————
(1) 00101101
+          1
————————————
    00101110

其反码为 11010001

使用反码有以下好处:

  1. 不依赖系统是大端还是小端
  2. 计算检验和比较简单快速

接收方检验差错的方法是将三个字节与检验和相加,如果任何一个位为 0,说明出错

1比特的差错肯定会导致结果不同
2比特的差错可能会检测不出,比如题中第一、二字节变为 01010010,01100111,即最后一个比特反转

P4.

a. 00111110
b. 01000000
c. a 中的第一、二字节变为 01011101、01100100

P5.

不能确保,如同上两题讨论的那样

P6.

如果 rdt2.1 发送方正处于“等待来自上层的调用0”,接收方处于“等待来自下层的0”,发送方发送序号为 0 的分组,而接收方正确接收并向发送方发送 ACK;此时发送方处于“等待 ACK 或 NAK 0”,接收方处于“等待下层的 1”,如果此 ACK 损坏,发送方重发序号0的分组,而接收方会发送 NAK,这将导致一个死循环;
其实此接收方并没有标注初始状态,如果发送方初始状态为“等待来自上层的 0”,接收方初始为“等待下层的 1”,也会导致上述死锁。

P7.

ACK 分组没有序号是因为接收方、发送方都不需要该序号。

P8.

可以直接使用 rdt2.2 中的接收方

P9.

数据分组损坏
确认分组损坏

P10.

类似于 rdt3.0 的发送方,在 rdt2.1 的发送方上加上 start_timer 以及 timeout 事件即可。timer 的时间要大于最大往返时延。

P11.

如果从“等待来自下层的1”中删除,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因为 sndpkt 已经被生成了。
但是如果从“等待来自下层的0”中删除,而且接收方刚刚启动(处于初始状态),sndpkt 是一个错误的值(很可能是一个随机值),那么发送方会认为 ACK 损坏并重发分组,接收方会继续发送错误值,浙江导致一个死锁。

P12.

仅有一个比特差错时,协议正常工作,只不过可能比 rdt3.0 发送方反应更快。
而当定时器时间过短时,每一个超时重发的分组都将会导致正在发送的包重发,这样从第一个包累积到第n个包,分组发送的次数将趋于无穷。

P13.

像图片展示的那样,两个 M0 将无法区分
重排序

P14.

分组 x 丢失只能被接收方检测到,且只有 x-1,x+1 都被接收后。如果发送方在发送 x 之后隔较长时间才发送 x+1,那么这段时间 x 将一直不会被重发。
而当数据量较大且很少丢包时,用 NAK 协议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明显比 ACK 协议少

P15.

中文版翻译较差,错误极多,无力吐槽。。。这里按英文版的 98% 来做:
U = (nL/R) / (RTT + L/R) > 98%
    解出 n > 2450.98
    因此 n 至少是 2451

P16.

肯定能增加利用率,接收到 ACK0 或 ACK1 之后发送方认为分组已经成功到达,即使事实不是如此。
可能导致许多问题,例如差错出现并不会重发、造成无谓的重发等。

P17.

B与A类似,只不过初始状态从 receive from A 开始
A

P18.

P19.

P20.

P21.

P22.

a.
考虑两种极端情况:

  1. 发送方发送 k-4,k-3,k-2,k-1,接收方都完整得接收并发送 ACK,但 ACK 全都未传到发送方,接收方的期待序号为 k,而发送方窗口序号为 [k-4, k-1]
  2. 如果 ACK 全都传回,则发送方更新 base,其序号为 [k, k+3]

因此序号可能是 [k-4, k+3]

b.
如果接收方期待 k,则它一定将比 k-1 小的 ACK 发送出去了,如果要使发送方发送 k-1,那么它至少已经接收到了 k-5 的 ACK。
因此正在传播回发送方的 ACK 序号可能是 [k-4, k-1]

P23.

设序号为 0(第一个 0),1,…,k-1,0(第二个 0)

对于 SR,要使其序号发生混杂,至少是当接收方刚刚包含第二个 0,即接收方窗口为[k-N-1, 0],也就是说 k-N (包括 k-N) 之前的都接收过了。要使序号混杂还有一个条件就是第一个 0 在发送方窗口且恰好其 ACK 丢失,需要重发。0(第一个0)~k-N 为 k-N+1 个值,如果窗口长度不足 k-N+1,则第一个 0 和第二个 0 不会同时包含在发送或接收窗口中。
所以窗口长度 N <= k-N,即 N <= k/2

GBN 类似,N <= k 即可

P24.

a.
可能, ACK 还没来得及返回,发送方超时重发,之后发送方接收到 ACK 并移动窗口,那么它之前重发的分组的 ACK 将落在窗口之外

b.
可能,类似 a

c.
是的

d.
是的

P25.

a.
UDP 直接将用户数据打包进报文并立即传输,而 TCP 会将数据写进缓存并可能分成多个报文

b.
TCP 有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而 UDP 没有

P26.

a.
注意到 TCP 是字节流编号的, L 的最大值为 2^32 byte

b.
设 N 为报文数:
N = 2 32 536 = 8012999 N = \lceil \frac{2^{32}}{536} \rceil = 8012999

= N 66 b y t e = 528857934 b y t e 总头部长 = N * 66 byte = 528857934 byte

= 2 32 b y t e + 528857934 b y t e = 4.824 1 0 9 b y t e 总字节数 = 2^{32} byte + 528857934 byte = 4.824*10^9byte

t = 155 M b p s = 249 s t = \frac{总字节数}{155Mbps} = 249s

P27.

a.
序号、源、目的端口号分别为 207、302、80

b.
序号、源、目的端口号分别为 207、80、302

c.
127

d.
p27

P28.

TCP 让发送方 A 维护一个接收窗口来提供流量控制,主机 B 将实时的 rwnd 值放入发给 A 的报文中,通知 B 的缓存大小。A 确保 LastByteSent - LastByteAcked <= rwnd,当缓存不足时,将暂停向 B 发送数据

P29.

a.
防止有攻击者发动 SYN 洪泛攻击

b.
不能。当服务器使用 SYN cookie 时,它不维护 cookie 或其他信息,因此半开连接不可行。攻击者并不知道某个服务器和某 IP 对应的初始序列号,因为那个秘密数只有服务器知道。

c.
理论上可行

P30.

a.
超时值是固定的,单一得增加有限缓存的长度,会导致未丢失的分组被重传

b.
有助于。

P31.

略,自己慢慢算算吧

P32.

a.
EstimatedRTT’
= 0.9 ( 0.9 ( 0.9 ( 0.9 EstimatedRTT + 0.1 SampleRTT1 ) + 0.1 SampleRTT2 ) + 0.1 SampleRTT3 ) + 0.1 SampleRTT4
= 0.9^4 EstimatedRTT + 0.1 SampleRTT4 + 0.9 * 0.1 SampleRTT3 + 0.9^2 * 0.1 SampleRTT2 + 0.9^3 * 0.1 SampleRTT1

b.
推广到 n:
EstimatedRTT’ = 0.9^n EstimatedRTT + 0.9^(n-1) * 0.1 SampleRTT1 + 0.9^(n-2) * 0.1 SampleRTT2 + … + 0.1 SampleRTTn

c.
根据上式:
E s t i m a t e d R T T = 0. 9 n E s t i m a t e d R T T + 1 10 i = 1 n 0. 9 n i S a m p l e R T T i EstimatedRTT&#x27; = 0.9^n EstimatedRTT + \frac{1}{10}\sum_{i=1}^{n}0.9^{n-i}SampleRTT_i

可以看出 i 越小, S a m p l e R T T i SampleRTT_i E s t i m a t e d R T T EstimatedRTT&#x27; 的影响越小,且其权重呈指数形式锐减

P33.

假设传递分组 1 到目的地,超时后源又重发分组 1 的副本分组 2;如果分组 1 的 ACK 返回到源,则源可能将它作为分组 2 的 ACK,从而计算了一个错误的 RTT

P34.

SendBase - 1 <= LastByteRcvd
LastByteRvcd 是刚到达 B 的编号, SendBase - 1 是已经到达 B 的编号

P35.

y 之前的所有字节都被接收,因此 y-1 <= LastByteRcvd

P36.

考虑当分组错序到达会发生什么,分组 1 正确到达,目的地发送 ACK,分组 3 提前于分组 2 到达,发送一个冗余 ACK,这将导致发送方重传分组 2,即使分组 2 并未丢失

P37.

a.
GBN:
A:首先发送分组 12345,后来重发 2345,总共 9 个分组
B:首先发送 ACK 1111,后来发送 2345,总共 5 个 ACK

SR:
A:首先发送分组 12345,后来重发 2,总共 6 个分组
B:首先发送 ACK 1345,后来发送 2,总共 5 个 ACK

TCP:
A:首先发送分组 12345,后来重发 2,总共 6 个分组
B:首先发送 ACK 2222,后来发送 6,总共 5 个 ACK

b.
GBN、SR 需要等待超时,而 TCP 使用快速重传,故 TCP 最快

P38.

是的

P39.

λ’in 超过 R/2,会导致更多的丢包以及重传,λout 可能会下降

P40.

a. [1, 6] 和 [23, 26]

b. [6, 16] 和 [17, 22]

c. 三个冗余 ACK

d. 超时

e. 32

f. 42/2 = 21

g. 29/2 = 14

h. 分组 1 (p1) 在传输轮回 1 (t1) 中发送,p2~p3 在 t2 中发送,p4~p7 在 t3 中发送,p8~p15 在 t4,p16~p31 在 t5,p32~p63 在 t6,p64~p96 在 t7,
因此分组 70 在第 7 个传输轮回内发送

i. ssthresh = 4,cwnd = ssthresh + 3MSS = 7

j. 在第16个传输轮回时,ssthresh = cwnd/2 = 21,cwnd = 1 并进入慢启动状态,则在第19个传输轮回中,ssthreash = 21,cwnd = 4

k. t17:1个,t18:2个,t19:4个,t20:8个,t21:16个,t22:21个
1 + 2 + 4 + 8 + 16 + 21 = 52 个

P41.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平等算法
p41

P42.

超时仅能减缓 分组未丢失超时重传 这种情况,不能阻止 TCP 向可能出现拥塞的端到端路径上继续发送更多的新的分组。

P43.

流量控制将无法适用,因为接受缓存足够大。
没有丢包、没有超时,因此拥塞控制也无法适用。
无需适用任何措施,当发送缓存满载时,自动就慢下来了。

P44.

a.
每个 RTT 加 1 个 MSS,因此需要 6 个 RTT

b.
6 + 7 + 8 + 9 + 10 + 11 = 51 MSS
平均吞吐量为 51MSS / 6RTT = 8.5 MSS/RTT

P45.

a.
从 W/2RTT 到 W/RTT 期间总共发送的分组数:
W 2 + ( W 2 + 1 ) + ( W 2 + 2 ) + . . . + W = ( W + W 2 ) ( W W 2 + 1 ) 2 = 3 8 W 2 + 3 4 W \frac{W}{2} + (\frac{W}{2} + 1) + (\frac{W}{2} + 2) + ... + W=\frac{(W+\frac{W}{2})(W-\frac{W}{2}+1)}{2} = \frac{3}{8}W^2+\frac{3}{4}W

L = 1 3 8 W 2 + 3 4 W 仅丢了一个包,因此丢包率 L = \frac{1}{\frac{3}{8}W^2+\frac{3}{4}W}

b.
W 3 8 W 2 &gt; &gt; 3 4 W L 1 3 8 W 2 = 8 / 3 W 2 当 W 足够大, \frac{3}{8}W^2 &gt;&gt; \frac{3}{4}W,此时 L ≈ \frac{1}{\frac{3}{8}W^2} = 8/3W^2

W 8 / 3 L 得出 W ≈ \sqrt{8/3L}

= 0.75 W R T T 1.22 M S S R T T L 则平均吞吐率为 = \frac{0.75W}{RTT} ≈ \frac{1.22MSS}{RTT\sqrt{L}}

P46.

a.
最大窗口长度 W 受限于链路速率:W * MSS / RTT = 10Mbps
得到 W = 125

b.
从 W/2 到 W:
平均窗口长度为 0.75W = 94
平均吞吐量为 94 * 1500 * 8 / 0.15 = 7.52Mbps

c.
W’ = W/2 + 3 = 65
从 W’ 到 W:
(125-65)*150ms = 9s

P47.

不会

P48.

a.
W*MSS/RTT = 10Gbps
W = 125000

b.
7.52Gbps

c.
156.2min

P49.

已知 TCP 平均吞吐量 D = 1.22 M S S R T T L D = \frac{1.22MSS}{RTT\sqrt{L}}

L = ( 1.22 M S S R T T D ) 2 L=(\frac{1.22MSS}{RTT*D})^{2}

1 L ( ) T C P ( ) \frac{1}{L}为丢包后(的那一刻) TCP 发送的总分组数(因为只丢了一个包)

M S S L = T D , T = D R T T 2 1.2 2 2 M S S \frac{MSS}{L}=T*D,T=\frac{D*RTT^{2}}{1.22^{2}MSS}

因此 T 是 D 的函数

P50.

每秒发送最多 30 个报文段,即每 100ms 最多发送 3 个,每 50ms 最多发送 1 个;无论何时发生丢包,假定 C1 每 100ms 调整一次窗口, C2 每 50ms 调整一次。
a.

t/ms C1.cwnd/报文段 C2.cwnd/报文段
0 10 10
50 5↓ (↓ 的意思是因丢包而减少一半) 10
100 2↓ 5↓
150 1↓ 5
200 1▲ (▲ 的意思是无法继续减少) 2↓
250 1▲ 2
300 1▲ 1↓
350 2↑(↑ 的意思是加性增) 1
400 1↓ 1▲
450 2↑ 1
500 1↓ 1▲
550 2↑ 1
600 1↓ 1▲
650 2↑ 1
700 1↓ 1▲
750 2↑ 1
800 1↓ 1▲
850 2↑ 1
900 1↓ 1▲
950 2↑ 1
1000 1↓ 1▲

因此它们的拥塞窗口为 1、1

b.
C1 明显比 C2 占有的带宽多一些,是 C2 的三倍

P51.

类似上一题
a.
都是2

t/ms C1.cwnd/报文段 C2.cwnd/报文段
0 15 10
100 7↓ 5↓
200 3↓ 2↓
300 1↓ 1↓
400 2↑ 2↑
500 1↓ 1↓
600 2↑ 2↑
700 1↓ 1↓
800 2↑ 2↑
900 1↓ 1↓
1000 2↑ 2↑
1100 1↓ 1↓
1200 2↑ 2↑
1300 1↓ 1↓
1400 2↑ 2↑
1500 1↓ 1↓
1600 2↑ 2↑
1700 1↓ 1↓
1800 2↑ 2↑
1900 1↓ 1↓
2000 2↑ 2↑
2100 1↓ 1↓
2200 2↑ 2↑

b.
是的

c.
是的,都是2

d.
不利于改善利用率
当 C1 C2 的窗口大小都为 1 时,这条链路无法满载。
可以增设一个缓冲区,在缓冲区溢出之前随机丢弃一些分组。主动队列管理,随机早期检测等都用到了此种方法。

P52.

1.
类似 P45:

S = W 2 + W 2 ( 1 + a ) + W 2 ( 1 + a ) 2 + . . . + W S=\frac{W}{2}+\frac{W}{2}(1+a)+\frac{W}{2}(1+a)^2+...+W

W 2 ( 1 + a ) n = W \frac{W}{2}(1+a)^n=W

n = log 1 + a 2 n=\log_{1+a}2

从而 S = W ( 2 a + 1 ) 2 a S=\frac{W(2a+1)}{2a}

则丢包率 L = 1 S = 2 a W ( 2 a + 1 ) L=\frac{1}{S}=\frac{2a}{W(2a+1)}

2.
从 W/2 增加到 W 需要的时间:

n R T T = l o g 1 + a 2 R T T n*RTT=log_{1+a}2*RTT

跟吞吐量无关

P53.

根据公式:

D = 1.22 M S S R T T L D=\frac{1.22MSS}{RTT\sqrt{L}}

L = ( 1.22 M S S R T T D ) 2 = ( 1.22 1500 b y t e 0.1 s 10 G b p s ) 2 = ( 14640 1 0 9 ) 2 = 2 1 0 10 L=(\frac{1.22MSS}{RTT*D})^{2}=(\frac{1.22*1500byte}{0.1s*10Gbps})^{2}=(\frac{14640}{10^9})^{2}=2*10^{-10}

而当 D’ = 100Gbps 时:

L = ( 14640 1 0 1 0 ) 2 = 2 1 0 12 L=(\frac{14640}{10^10})^{2}=2*10^{-12}

P54.

优点是无需经历慢启动过程
缺点是 t1 时刻的 cwnd 和 ssthresh 比较陈旧,不能正确反映 t2 时刻的线路拥塞状态

P55.

a.
Y

b.
可以确认,SYNACK 将发到 Y,攻击者无法得知初始的序号,也就无法发回正确的 ACK

P5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one_of_a_kind/article/details/8293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