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bernate使用学习总结

  hibernate也算是比较经典的持久层框架了,不过项目中一直未使用到,现在使用了,也秉持着一种刨根问底的学习态度,学习总结一下。
扫盲--------------------------------------------------------------------------------------------------------
      持久化(Persistence),即把数据(如内存中的对象)保存到可永久保存的存储设备中(如磁盘)。持久化的主要应用是将内存中的对象存储在关系型的数据库中,当然也可以存储在磁盘文件中、XML数据文件中等等。
  持久化是将程序数据在持久状态和瞬时状态间转换的机制。
  JDBC就是一种持久化机制。文件IO也是一种持久化机制。

  hibernate是对JDBC的封装,是一种开源的持久层ORM框架。
下图为hibernate核心:

从上图可以总结六大核心接口,两个核心配置文件:
1、Configuration接口:负责配置并启动Hibernate
2、SessionFactory接口:负责初始化Hibernate
3、Session接口:负责持久化对象的CRUD操作
4、Transaction接口:负责事务
5、Query接口和Criteria接口:负责执行各种数据库查询

注意:Configuration实例是一个启动期间的对象,一旦SessionFactory创建完成它就被丢弃了。
  hibernate利用反射机制对JDBC做了轻量级的封装。简化了DAO,使开发更加对象化,移植性好。hibernate操作的是纯粹的java类,没有实现接口,没有侵入性,所以是一个轻量级框架。

集合属性的延迟加载
  Hibernate 对于 Set 属性延迟加载关键就在于 PersistentSet 实现类。在延迟加载时,开始 PersistentSet 集合里并不持有任何元素。但 PersistentSet 会持有一个 Hibernate Session,它可以保证当程序需要访问该集合时“立即”去加载数据记录,并装入集合元素。
与 PersistentSet 实现类类似的是,Hibernate 还提供了 PersistentList、PersistentMap、PersistentSortedMap、PersistentSortedSet 等实现类,它们的功能与 PersistentSet 的功能大致类似。
熟悉 Hibernate 集合属性读者应该记得:Hibernate 要求声明集合属性只能用 Set、List、Map、SortedSet、SortedMap 等接口,而不能用 HashSet、ArrayList、HashMap、TreeSet、TreeMap 等实现类,其原因就是因为 Hibernate 需要对集合属性进行延迟加载,而 Hibernate 的延迟加载是依靠 PersistentSet、PersistentList、PersistentMap、PersistentSortedMap、PersistentSortedSet 来完成的——也就是说,Hibernate 底层需要使用自己的集合实现类来完成延迟加载,因此它要求开发者必须用集合接口、而不是集合实现类来声明集合属性。
  Hibernate 对集合属性默认采用延迟加载,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为 <set.../>、<list.../>、<map.../> 等元素设置 lazy="false"属性来取消延迟加载。
关联实体的延迟加载
  默认情况下,Hibernate 也会采用延迟加载来加载关联实体,不管是一对多关联、还是一对一关联、多对多关联,Hibernate 默认都会采用延迟加载。
对于关联实体,可以将其分为两种情况:
  关联实体是多个实体时(包括一对多、多对多):此时关联实体将以集合的形式存在,Hibernate 将使用 PersistentSet、PersistentList、PersistentMap、PersistentSortedMap、PersistentSortedSet 等集合来管理延迟加载的实体。这就是前面所介绍的情形。
  关联实体是单个实体时(包括一对一、多对一):当 Hibernate 加载某个实体时,延迟的关联实体将是一个动态生成代理对象。

  当关联实体是单个实体时,也就是使用 <many-to-one.../> 或 <one-to-one.../> 映射关联实体的情形,这两个元素也可通过 lazy 属性来指定延迟加载。
  Hibernate 采用“延迟加载”管理关联实体的模式,其实就在加载主实体时,并未真正去抓取关联实体对应数据,而只是动态地生成一个对象作为关联实体的代理。当应用程序真正需要使用关联实体时,代理对象会负责从底层数据库抓取记录,并初始化真正的关联实体。
  在 Hibernate 的延迟加载中,客户端程序开始获取的只是一个动态生成的代理对象,而真正的实体则委托给代理对象来管理——这就是典型的代理模式。
  Hibernate 的延迟加载(lazy load)本质上就是代理模式的应用,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就经常通过代理模式来降低系统的内存开销、提升应用的运行性能。Hibernate 充分利用了代理模式的这种优势,并结合了 Javassist 或 CGLIB 来动态地生成代理对象,这更加增加了代理模式的灵活性,Hibernate 给这种用法一个新名称:延迟加载。
Hibernate一级缓存和Hibernate二级缓存。
1.Hibernate一级缓存又称为“Session的缓存”。

Session内置不能被卸载,Session的缓存是事务范围的缓存(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通常对应一个数据库事务或者一个应用事务)。

一级缓存中,持久化类的每个实例都具有唯一的OID。


2.Hibernate二级缓存又称为“SessionFactory的缓存”。

由于SessionFactory对象的生命周期和应用程序的整个过程对应,因此Hibernate二级缓存是进程范围或者集群范围的缓存,有可能出现并发问题,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并发访问策略,该策略为被缓存的数据提供了事务隔离级别。

第二级缓存是可选的,是一个可配置的插件,默认下SessionFactory不会启用这个插件。

Hibernate提供了org.hibernate.cache.CacheProvider接口,它充当缓存插件与Hibernate之间的适配器。

什么样的数据适合存放到第二级缓存中?   
1) 很少被修改的数据   
2) 不是很重要的数据,允许出现偶尔并发的数据   
3) 不会被并发访问的数据   
4) 常量数据   
不适合存放到第二级缓存的数据?   
1) 经常被修改的数据   
2) 绝对不允许出现并发访问的数据,如财务数据,绝对不允许出现并发   
3) 与其他应用共享的数据。


hibernate Cascade 属性值:

none:在保存、删除修改对象的时候,不考虑其附属物的操作
save-update:在保存、更新当前对象时,级联保存、更新附属物。
delete:在删除当前对象时,级联删除附属物。
all: 包含save-update和delete的操作
delete-orphan:删除和当前对象解除关系的附属对象。

  Inverse:负责控制关系,默认为false,也就是关系的两端都能控制,但这样会造成一些问题,更新的时候会因为两端都控制关系,于是重复更新。一般来说有一端要设为true。
{many-to-one}总是设成“inverse=false”的,而且这个属性在Mapping中是不存在的!



  Hibernate读取映射文件的简要过程:循环读取class标签,判断class标签的table属性值是否为null,若为null,则调用NamingStrategy接口的classToTableName方法将class值转换并处理(按命名策略NamingStrategy处理)的表名。若不为null,则说明设置了table,那么调用NamingStrategy接口的tableName方法获取处理过的表名。循环遍历property,判断property标签的column属性值是否为null,若为null,则首先调用propertyToColumnName方法,将属性值转化为列名,再调用logicalColumnName方法。若不为null,则直接调用NamingStrategy接口的logicalColumnName方法,再调用columnName方法进行处理(按命名策略NamingStrategy处理)。


资料参考:
http://blog.csdn.net/jiuqiyuliang/article/details/39078749/
http://www.cnblogs.com/bile/p/4030575.html
http://blog.csdn.net/xc635960736/article/details/7049863
http://www.cnblogs.com/wean/archive/2012/05/16/2502724.html

猜你喜欢

转载自duyufeng1.iteye.com/blog/231318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