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经---数据库

基本知识点:

1)常用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面向对象
2)关系模型允许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3)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4)常用的三类存储方法
索引:目前主要为B+树。
聚类:cluster
哈希:hash
5)事务特性: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6)数据不一致: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
7)并发控制:封锁 排他锁(写锁), 共享锁(读锁)
8)三级封锁协议
一级:修改前加写锁,事务结束后释放写锁。
二级:一级的基础上,读取前加读锁,读完释放读锁。
三级:一级的基础上,读取前加读锁,事务结束才释放读锁。
9)两段锁协议
一段: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之前,首先申请获得全部需要的锁。
二段:在释放一个锁之后,在该事务中只能释放锁了,不能再继续申请锁。
10)oracle三个级别的安全性:表级,行级,列级。

索引

索引类型:
B+树索引,散列索引,位图索引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建立索引:
CREATE [UNIQUE/CLUSTER]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 (<列名>[<次序>][,<列名>[<次序>]]…);
次序可选ASC(升),DESC(降),默认ASC
修改索引:
ALTER INDEX <旧索引名> RENAME TO <新索引名>;
删除索引:
DROP INDEX <索引名>;
五种索引的使用场所
(1)BTree索引。
常规索引,多用于oltp系统,快速定位行,应建立于高cardinality列(即列的唯一值除以行数为一个很大的值,存在很少的相同值)。
(2)反向索引。
B
Tree的衍生产物,应用于特殊场合,在ops环境加序列增加的列上建立,不适合做区域扫描。
(3)降序索引。
BTree的衍生产物,应用于有降序排列的搜索语句中,索引中储存了降序排列的索引码,提供了快速的降序搜索。
(4)位图索引。
位图方式管理的索引,适用于OLAP(在线分析)和DSS(决策处理)系统,应建立于低cardinality列,适合集中读取,不适合插入和修改,提供比B
Tree索引更节省的空间。
(5)函数索引。
B*Tree的衍生产物,应用于查询语句条件列上包含函数的情况,索引中储存了经过函数计算的索引码值。可以在不修改应用程序的基础上能提高查询效率。

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存储过程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是在大型数据库系统中,一组为了完成特定功能的SQL 语句集,存储在数据库中,经过第一次编译后再次调用不需要再次编译,用户通过指定存储过程的名字并给出参数(如果该存储过程带有参数)来执行它。存储过程是数据库中的一个重要对象。
优点:
a.存储过程只在创造时进行编译,以后每次执行存储过程都不需再重新编译,而一般 SQL 语句每执行一次就编译一次,所以使用存储过程可提高数据库执行速度。
b.当对数据库进行复杂操作时(如对多个表进行 Update,Insert,Query,Delete 时),可将此复杂操作用存储过程封装起来与数据库提供的事务处理结合一起使用。这些操作,如果用程序来完成,就变成了一条条的 SQL 语句,可能要多次连接数据库。而换成存储,只需要连接一次数据库就可以了。
c.存储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可减少数据库开发人员的工作量。
d.安全性高,可设定只有某此用户才具有对指定存储过程的使用权。 
缺点
a.调试麻烦
b.移植问题,数据库端代码当然是与数据库相关的。但是如果是做工程型项目,基本不存在移植问题。
c.重新编译问题,因为后端代码是运行前编译的,如果带有引用关系的对象发生改变时,受影响的存储过程、包将需要重新编译(不过也可以设置成运行时刻自动编译)。
d.如果在一个程序系统中大量的使用存储过程,到程序交付使用的时候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数据结构的变化,接着就是系统的相关问题了,最后如果用户想维护该系统可以说是很难很难、而且代价是空前的。维护起来更加麻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常用命令:
show procedure status
显示数据库中所有存储的存储过程基本信息,包括所属数据库,存储过程名称,创建时间等
show create procedure sp_name
显示某一个mysql存储过程的详细信息
exec sp_helptext sp_name
显示你这个sp_name这个对象创建文本

范式

第一范式1NF:
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
第二范式2NF:
在第一范式的基础上,要求非主属性都要和码有完全依赖关系
第三范式3NF:
任何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对码
BCNF:
关系模式中所有的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候选关键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死锁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互相等待的现象,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推进下去.此时称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或系统产生了死锁,这些永远在互相等待的进程称为死锁进程.由于资源占用是互斥的,当某个进程提出申请资源后,使得有关进程在无外力协助下,永远分配不到必需的资源而无法继续运行,这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现象死锁。
产生死锁的原因主要是
(1) 因为系统资源不足。
(2) 进程运行推进的顺序不合适。
(3) 资源分配不当等。
如果系统资源充足,进程的资源请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死锁出现的可能性就很低,否则就会因争夺有限的资源而陷入死锁。其次,进程运行推进顺序与速度不同,也可能产生死锁。
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1) 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
(2) 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3) 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末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
(4) 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这四个条件是死锁的必要条件,只要系统发生死锁,这些条件必然成立,而只要上述条件之一不满足,就不会发生死锁。

比较truncate和delete 命令

DELETE语句执行删除的过程是每次从表中删除一行,并且同时将该行的的删除操作作为事务记录在日志中保存以便进行进行回滚操作。TRUNCATE TABLE 则一次性地从表中删除所有的数据页并不把单独的删除操作记录记入日志保存,删除行是不能恢复的。并且在删除的过程中不会激活与表有关的删除触发器。执行速度快。
truncate的功能可以拆分为:dropping + re-creating a table,但truncate的效率要高。因为truncate无须考虑表索引、约束、触发器等的重建。另外truncate执行后,无法回滚(roll back)
1、在功能上,truncate是清空一个表的内容,它相当于delete from table_name。
2、 delete是dml(数据操作语言:SELECT,UPDATE,INSERT,DELETE)操作,truncate是ddl(数据库定义语言:CREATE,ALTER,DROP)操作;因此,用delete删除整个表的数据时,会产生大量的roolback,占用很多的rollback segments, 而truncate不会。
3、在内存中,用delete删除数据,表空间中其被删除数据的表占用的空间还在,便于以后的使用,另外它是“假相”的删除,相当于windows中用delete删除数据是把数据放到回收站中,还可以恢复,当然如果这个时候重新启动系统(OS或者RDBMS),它也就不能恢复了!而用truncate清除数据,内存中表空间中其被删除数据的表占用的空间会被立即释放,不能够恢复!
4、truncate 调整high water mark 而delete不;truncate之后,TABLE的HWM退回到 INITIAL和NEXT的位置(默认)delete 则不可以。
5、truncate 只能对TABLE,delete 可以是table,view,synonym。
6、TRUNCATE TABLE 的对象必须是本模式下的,或者有drop any table的权限 而 DELETE 则是对象必须是本模式下的,或被授予 DELETE ON SCHEMA.TABLE 或DELETE ANY TABLE的权限。
7、在外层中,truncate或者delete后,其占用的空间都将释放。
8、truncate和delete只删除数据,而drop则删除整个表(结构和数据)。
在删除大数据量时(一个表中大部分数据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先将不需要删除的数据复制到一个临时表中
2、trunc table 表
3、将不需要删除的数据复制回来。

数据库三级模式

数据库结构分为3级:面向用户或应用程序员的用户级、面向建立和维护数据库人员的概念级、面向系统程序员的物理级。用户级对应外模式,概念级对应模式,物理级对应内模式,使不同级别的用户对数据库形成不同的视图。所谓视图,就是指观察、认识和理解数据的范围、角度和方法,是数据库在用户“眼中”的反映,很显然,不同层次(级别)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是不相同的。
1)模式
模式又称概念模式逻辑模式,对应于概念级。它是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所有用户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总体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全局视图)。它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模式描述语言(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DDL)来描述、定义的,体现、反映了数据库系统的整体观。
2)外模式
外模式又称子模式,对应于用户级。它是某个或某几个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是从模式导出的一个子集,包含模式中允许特定用户使用的那部分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外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定义对应于用户的数据记录(外模式),也可以利用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 uage,DML)对这些数据记录进行。外模式反映了数据库的用户观。
3)内模式
内模式又称存储模式,对应于物理级,它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内部表示或底层描述,是数据库最低一级的逻辑描述,它描述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方式翱物理结构,对应着实际存储在外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库。内模式由内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定义,它是数据库的存储观。 在一个数据库系统中,只有唯一的数据库, 因而作为定义 、描述数据库存储结构的内模式和定义、描述数据库逻辑结构的模式,也是惟一的,但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之上的应用则是非常广泛、多样的,所以对应的外模式不是惟一的,也不可能是惟一的。

SQL 常用命令

数据检索: Select
数据维护(DML): insert、update、delete
数据定义(DDL) :create、drop、alert、rename、truncate
事务处理控制:commit、rollback 、savepoint
数据控制(DCL) :Grant、revok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2175113/article/details/8283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