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u011497262/article/details/82829027

摆宴是中国人永远的回报方式。

如果一个洞察秋毫的人对中国经典详加细读,他会感知到其中那些隐晦曲折的欺骗、搪塞之意。此外,他还会发现,西方人坦率的个性在中国人眼里是“直而无礼则绞”。

一方面是他们在记录史实时的严密精神,和在其他任何总结中坚持真理的态度;另一方面,在一般关系或外交事务中,虚假和谎言在很多场合中都得到了普遍的许可。

父亲对儿子的责任是终其一生的,不只是将他抚养成人,儿子对父亲的责任也一样。

中国人从悠久的中华历史中不停地吸取经验,经验告诉他们中国体制无法进行改良。此类经验越积越多,最终成了保守主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可以减轻中国人的痛苦,毋庸置疑。

或许,在一个将埋子奉母作为孝行的国家,夺走那些不受欢迎的女婴的性命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劣行。

孝道的根源是对祖先的膜拜,中国人真正的神灵其实是自己的祖先。要是能透彻地看穿这一点,就不难领会到压在中华民族肩上最沉重的负担便是对祖先的膜拜。

中国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结婚,延续香火是除了财富以外中国人最看重的愿景。

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无论以何种形式去攻占,中国也不是一个能被征服的国家,中国人也不是一个能被征服的民族。

中国人打招呼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打招呼的差异令人回味无穷。前者问好是“吃饭了吗”,后者则是“你怎么样[1]”。英国人脑子里总是想着做事情,而中国人脑子里想着的却是吃饭。

距城市1~6里的那些村子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为“三里屯”。

                                                                                                                                                          -------《中国人的性格》

因为柴静在《看见》里的推荐我读了这本《中国人的性格》,翻译的并不好,有很多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长句子,但是大部分评述都很精彩。上面就是是一些精彩的摘抄。

作者非常幽默,他本职是个传道士,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待了三十多年,尤其是常年在鲁西北传教,离我的家乡很近,里面讲述的很多特点在我的亲人乃至我自己的性格中还屡屡可以见到,所以感佩很深。作者善用比喻,比喻就会让人觉得精彩。

他讲述了中国的很多特点,我感触比较深的有几个:好面子,不精确,好猜忌,社交中常常有谎言,互相负责以及对苦难的耐性。

作者把“好面子”放在全文的第一章,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特点,后面的很多特点他都用好面子来解释,确实有道理。中国人和西方人社交中最大的区别就是直率与委婉,而委婉就是为了“面子”。明白了这一点能理解我们生活很多奇怪的社交礼仪,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伤害对方的面子,同时不伤害自己的面子。

第二个是对家族关系的重视,这一点不仅在西方找不到,在跟中国文化渊源颇深的日本也找不到。大家会觉得家族是用来延续香火的,是一种对祖先的崇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九代单传”,如果没有儿子,是对祖先的大不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计划生育虽然坏处很大,但是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极大减轻了这个观念,虽然农村还会觉得一定要有儿子,但是当看到大量的城里人只有一个女儿也过得非常好的时候他们会慢慢接受,没有儿子一样能幸福。更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事业,能给自己养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没有发达的商业,人们只能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的劳作来维持温饱,所以一旦老了只能靠儿子养活,这导致了一种多子多福的思想。现在生产力发达了,人们一生生产的财富足够养活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所以生儿子就渐渐没有那么重要了。

第三个是互相负责的问题,中国古代的“连坐”机制影响深远,一个人犯错误可能会抄家,可能株连九族,甚至可能连邻居都要杀的,所以人们不得不去管其他人,父亲要管儿子,伯伯要管侄子,连邻居之间都要互相熟悉对方的一切。我觉得就是这个机制导致了一种严重的“巨婴”心态,凡事要让别人负责。

这本书坦诚讲时代久远了,针对的是那些麻木的愚昧的苦苦生存着的中国人,但是很多的特点确实对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1497262/article/details/8282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