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是折腾出来的 读书笔记1

我们这个社会中有两种需求:对组织而言,需要每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和舞台。

    这是一个职业化的社会。

    几十年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形象地把美国200多年的历史浓缩为一句话:农民、工人、职员。中国当代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历程:"农民"——"工人"——"员工(职员)"。所谓"农民"与"职员",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农耕时代,而后者则属于职业化时代。职员是职业化社会中每个人的角色。

    如果说,前些年,我的《向解放军学习——最有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一书回答了"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组织,以应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这样一个现实而紧迫的管理问题的话,那么,我们现在需要解决和回答的是:在市场急遽变化、压力日益增大、职场人才流动加速,社会进入"动时代"的大背景下,组织应如何选拔培养造就一大批服务组织并能够创造效益的人才?组织成员如何能够捕捉住机遇,依靠组织获得职业的成长与事业的成功?

    对个人而言,组织已不单单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因为职业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与我们的生活质量、社会成就以及家庭幸福息息相关。组织已经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支撑成长的平台。

    每个组织都在思考,如何选拔培养造就本组织需要的、能够创造效益的人才。在职业化社会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不仅有对人的管理,也有对物的管理,更包括对自己的管理。锻造一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队伍,是高效组织成功的基础。这如同军队打仗。一支军队要打胜仗,应当首先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战略方针要正确;第二,将帅要得力。只有将帅得力,才有得力士兵,才能把正确的战略方针贯彻执行下去。所以,毛  泽    东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解放军是中国最具代表、最有效率,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职业化组织。这个组织成功地使其成员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员",即"农民——士兵——军官"这样一个转变。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个组织,他们始终把选拔、培养和使用骨干作为事业成功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教育士兵接受管理,而且教育帮助他们自我管理,使他们最终实现了从农民到士兵,从士兵到军官的转变。

    这是我们依然以解放军这个组织作为学习蓝本的重要原因。

    成为组织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成长和成功的先决条件。如何成为组织需要的人才呢?对个人来说,无论是打造一个组织还是加入到一个组织,他必须是这个组织中的骨干。

    成为骨干,是我们进入组织并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什么是骨干?

    骨干是事物中的主要部分、主要支柱或最实质性的成分。如同大厦,组织的大厦靠骨干来支撑,缺少骨干,组织不能发展,大厦就会倒塌——骨干是组织大厦的承重墙,是组织赖以存续的基础。当然,这个"支撑"既可以是全部组织的"支撑",也可以是组织某个局部的"支撑"。

    骨干是个相对概念。

    在解放军中,成为骨干是人人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是人人都能够达到的境界。我刚当兵的时候,由于喜欢写日记,便成为连队墙报组的骨干;后来又成为思想工作小骨干。我的一个安徽新兵战友,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在家里养过猪、种过菜,则成为连队的生产骨干。所以,在组织中,骨干没有大小之分,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只有能力方面的差异。

    企业如同军队,是个竞争性组织。企业的骨干是那些认同企业文化和战略目标、能够很好地掌握企业资源、对企业业绩有所贡献、愿意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人。这些人,可以是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也可以是一线的普通员工。他们能做好该做的事,能完成困难的事,能在大同世界里干出与众不同的事。

 管理从来不仅仅是面向被管理者,而是面向整个组织的。它不仅教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同时,也在教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被管理者。组织的使命并不是把每个人培养成为老板、企业家,而是在为组织培养贡献者。如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是我们所有人的希望与梦想。但仅有梦想是不能成为骨干的,就像并不是所有怀着将军梦的士兵都能够成为将军一样。

    职业成长的人生道路犹如爬楼梯,是个不断向上的递进过程。如果没有到达楼顶,无论站在哪层台阶上,都不能说已经成功。骨干要想不断攀登职业的阶梯,还需要经受来自组织、环境以及自我的不断磨炼。对这种磨炼的描述,在解放军中有一句非常形象、流传几十年、在所有兵种中都通用、从班长到军长几乎所有人都明白的至理名言:

    骨干是折腾出来的。

    不经历折腾,就不会成为班长,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将军。

    "折腾"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敢折腾才有机会。机会是留给有胆识、敢折腾的人的。抓住机遇需要有胆识,但没有"胆"是不可能有"识"的。在激烈的市场拼杀中,永远保持一种创业的冲动,保持一种激情,从不畏惧,从不胆怯,"狭路相逢勇者胜",敢于刺刀见红,敢于"亮剑"。这些是职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第二,经折腾才能成长。合理的要求是锻炼,无理的要求是磨练。要想成长,就要经受得住来自组织、社会以及环境反复不断的磨练——折腾。如同一块好钢,需要千锤百炼。在职业生涯中,要能够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扛得住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重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像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人才只有经受组织反复不断的磨炼,才能成为组织可用之才。所有梦想成为骨干的人都要具备坚韧的抗击打能力。

    第三,善折腾才会成功。管理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人才、包括培养管理者自己。今天,单个人无法完成任何事情,组织也不可能让一个人把所有事情完成。要想成功就必须培养一批能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下属。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折腾下属的能力。

 恪尽职守——摆正位置是职场第一要务

    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写下了《孙子兵法》,总结出博大精深、至今仍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仔细研读会发现,书中反复强调着一个概念:位置。战场上,军事指挥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在瞬间能清楚回答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敌人在哪里?友邻部队在哪里?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决定战斗胜败的前提。也就是说,位置感决定了参战者的命运。指挥员必须明确自己的位置,并从这个位置出发,为应对战场局势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用今天的话说,我以为就是"从实际出发"吧。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岗位。

    职场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失败。失败并不可怕,跌倒了站起来就是了。最大的悲剧在于不清楚自己今天在什么位置,明天应该在什么位置。这种状况被称为"岗位迷失"。不清楚自己今天的位置,眼前的成长机会没有了;不清楚明天应该在什么位置,未来也没有了。

这涉及组织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组织中究竟应该向谁负责?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组织中的权力是谁赋予的?赋予了谁?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人类古典管理理论奠基者之一的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中厘清了组织管理中的这个命题。韦伯认为:权力赋予职位,而非个人。组织把这个具体位置人格化,并赋予它角色以及与这个角色相对应的权力。其次要明白,你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指出,"工作必须由员工完成——从纯粹的非技术性员工到艺术家,从推车的工人到执行副总裁都是员工"。

    既然我们都是员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要服从上级的指挥。

    在一个组织中,各个岗位的人员是各司其职的。对中层骨干来说,他是领导的下属;当他面对自己的下属时,他又是领导。所以,他所扮演的实际岗位角色,由他所处的位置而决定。

    这是我们今天的大位置。

    在我们的企业中往往有个很模糊的认识:企业到底属于谁?我们习惯说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并乐于在这种思维下工作。实际上,这是对现代企业组织的一种误读。企业是依法成立的一种经济组织。按照法律,这个组织属于企业的投资者和股东。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在《劳动法》框架内的一种雇佣关系。摆正位置,首先需要明白,在企业中,无论普通员工还是中高层管理者,大家都是企业的雇员,是通过劳动合同这种契约与企业形成了雇佣关系。

    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史上,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管理从总结经验到确立理论体系的分水岭,是个里程碑。权力既然属于组织而非个人,是组织赋予职位而非赋予个人,那么,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我们就应该把岗位要求当作行为准则。做到这点,就是恪尽职守了。

有句话叫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看似一句牢骚话,其实,放到现代管理语境下,恰恰是一种正确的职业操守。

    明确位置是大工业化时期的必然选择。当你进入欧美跨国公司就职时,公司负责人力资源(HR)的人会提供给你两样东西:

    第一样,是岗位说明书(岗位描述)。清晰列出岗位所承担的职责,明确并量化工作指标,以确保这个岗位的人员能够正确做事。

    在任何组织中,对其成员来说都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主要是决策者的职责;正确地做事,则是执行者的职责。岗位描述,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岗位人员因职责模糊而存在的"扯皮"现象,降低运作成本。

    第二样,是职位说明书(明确隶属关系)。说明你向谁汇报,谁向你汇报,你的上级是谁、下级是谁,你的协同(平行)关系是谁

猜你喜欢

转载自aoyouzi.iteye.com/blog/193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