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成本”看币圈“韭菜”

在股市也好,币市也罢,很大一部分人都面临着“被人割韭菜”这一窘境。被人割了就在那边怨天尤人,高呼着“愿天下再无韭菜”。但是,这明显不现实。为什么会一直被人“割韭菜”呢?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在“韭菜”们身上特别常见。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买了一张电影票,然后在你要去看电影的路上,电影票丢了。这时候你是重新再买一张电影票去看,还是觉得花双倍的钱看一场电影不划算,打道回府。那张“丢失的电影票”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反观币圈里的韭菜们,大多都是没能走出“沉没成本”。买的币跌了,想着我的钱都投进去了,现在卖了损失的就都是真金白银了。于是,拿着这个不断下跌的币不放。更有甚者,在此情况下,盲目加仓,整天对着大盘望眼欲穿,祈祷着早日能够回收成本。这是我们的一个通病,当断则断,不断则乱需要大气魄

 

索罗斯对“沉没成本”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不认为这种办法可以挽回损失。而避免这种陷阱最好的方法是自问:如果手中没有这只股票或基金,或者另外给我一笔钱,我会做出什么样的投资决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卖了它。不能仅仅因为已经套住了,为了心理账户上所谓的摊低成本,就进而做出一个错上加错的决定。”

 

当然了,也不是说这个币跌了就要赶紧卖掉。你炒币炒的是自己的钱,理应对自己负责。好好去了解项目方,多关注一些项目的实际进展,只有对项目了解了才有底气去投资。少关注币价,少听信一些到你这边都不知道已经是第几手的“小道消息”。对于持有币种的买卖,关键应该在于自身的判断,风险与收益一定程度上呈正比的关系。结合自身的经济情况,再参考一些大佬的分析(注意是参考而不是照搬),最后,自己了解清楚自己的判断。投资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盲目的去操作,别人说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成功的投资不是大风刮来的!

 

我们都看到前阵子“苹果股价大涨市值近万亿美元,巴菲特一天赚27亿美元”却很少有人关注,巴菲特用了20年的时间看苹果才决定买入。早期靠比特币发家致富的一拨人大多也都是熬过了那段“惨淡岁月”才有如今的收获。如果不是对这个行业的深入了解,对这个产业的信心,何来成功一说?

 

国内早期做互联网产业的遍地开花,现在电商就剩阿里巴巴、京东这么几个还活着的,搜索引擎现在还看得到的就百度、360,几年前团购网的“千团大战”现在剩下的一双手都数的过来。市场是残酷的,优胜劣汰,但是存活下来的都是真正做实事的好企业。反观我们现下的区块链,做公链的也是一抓一大把,但以后经过市场的筛选,留下来的肯定也是寥寥无几。说不好现在的公链以后都要被淘汰,反而是后面发展起来的公链定会走向成功。

 

市场的趋势就是如此,可以预见现有的山寨币以后大部分都要“归零”,现在更多的还是一些短线的机会。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好的优质币种,就更需要我们自身的一个过程去深入了解。多看多学,只有自己真的有点本事方能未来区块链时代从容不迫。最后,就是别让“沉没成本”束缚了你的投资道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ohn1688888/article/details/8166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