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儒林外史人物——周进(一)

 

写在前面:本博客内容为转载,原文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132ac5b0101ipvh.html

周进是儒林外史里的第一个主要人物(不算楔子里的王冕),他的知名度远在他的学生范进之下。中国的古典小说有一大特色,人物的名字和他的命运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当然现实中我们也很讲究这个,不然为什么现在好多人给孩子起名字还要找算命先生。周进和范进同名,自然也有相似的命运。

周进在故事之初是极凄惨的。在第一次出场时,已经60多岁了。此时他的身份是一个落魄的老书生,一辈子连个秀才都没考下来,在给山东省兖州府汶上县县衙里一名顾姓小吏的儿子当家教。古代的公务员分成官和吏两种,官员是通过科举考试后,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的,工作地点由中央政府指派,几年一换;而吏员相反,他们通常是地方政府自行雇佣的工作人员,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基本都是当地人,不犯错误的话,可以干一辈子,退休了还能推荐儿子来接班。吏员和官府一样,属于“铁打的营盘”,而官员则是“流水的兵”,所以,懦弱的官员受制于手下的小吏,搞得“强龙难压地头蛇”时有发生。现在经办具体事务的科员可以因为办事得力甚至通过熬年头升职成为科长,而古代经办具体事务的吏员绝无可能升职成为官员。正因为如此,他们反而会用心经营自己在当地的势力,对于普通屁民而言,他们可能是比官员更可敬畏的存在。所以,书中的人民提起这位顾姓小吏时,纷纷尊称他为“顾老相公”。

周进自己虽然命不好,到了60多岁连秀才都没中过一个,但他其实水平很不错。他给顾老相公的儿子顾小相公当家教,才教了3年,顾小相公就考上了秀才。现在的人自高身价,以为秀才最多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上过高中便算中举,高考考上个三流大学的本科就自以为“金榜题名”了。当然,就知识总量来看,过去的进士也未必有现在的初中生懂得多,但就录取难度和“知识改变命运”的程度而言,秀才其实至少相当于现在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毕业。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秀才已经很难考上了。要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层次的考试才行。县试每年一次,在各县进行,由当地知县主持(多么高的规格!县长当主考啊,就冲这一条,科举考试里最低等级的考试已经比现在的高考规格高多了吧),要连考5场,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在府里举行的府试。府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府试同样每年一次,在县试之后两个月进行,要连考3场,通过后有资格去省里参加院试。院试频率降低,大约三年两次,只有牛、虎、龙、蛇、羊、猴、鸡、狗、猪年才有,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官员到各地主考,直到把院试也通过,才获得“生员”资格,俗称秀才。秀才其实已经进入了统治阶层,虽然还没有实际上的好处,但已有了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从这一点看,现在的大学生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成为秀才以后,才有资格参加下一等级的科举考试——乡试。说起来,乡试才算是正经科举考试的第一关,每三年才有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已经可以直接去吏部(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报到,等待分配官职了,只不过举人可以被授予的职位都比较低,升迁也比较慢,所以大多数举人都会选择再参加会试和殿试,争取考中进士。进士可以被授予的官职要略高一些,升迁也快些。

也就是说,考中秀才可以使你进入统治阶级的最下层,与一般屁民有所区别,考中举人才是真正使你成为统治阶级的关键。考中秀才,别人不过客气点叫你声“相公”,享受点虚无缥缈的成就感,没有实际好处,就像现在念过大学,别人客气点叫你声“人才”一样;但考中举人,就可以真正的成为“老爷”,当上官员,完全改变命运。至少也能相当于现在通过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要不为什么范进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中秀才的时候没疯,考中举人的时候才欢喜得疯了呢……现在中央机关公务员报考条件起码要求本科毕业,相当数量的职位要求硕士以上。从考公务员上看,现在的本科毕业远没有明清时期的秀才好使。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文学家”,比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还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自己,都只是秀才而已,一生未能中举,曹雪芹更连秀才都不是。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要是能中举,就会致力于成为一个“大政治家”了。

所以,周进60多岁了连秀才都没考上,并不能说明他是个笨蛋,中间可能有种种阴差阳错。譬如康有为36岁才中举,他的学生梁启超16岁就中举了,而梁启超在改变政治观点之前,对康有为的学术水平都是很敬佩的。何况秀才本来就很难考,考不上实属正常。但周进的学生考中了秀才,显然需要一位更加高大上的老师,他面临着严重的失业威胁。

好在,周进的老板——顾税吏(顾老相公是负责税收的吏员)的同事——夏总甲(大约相当于城管)的儿女亲家——申详甫他们村,想办一间乡村小学,需要请一位老师,没有合适的人选。申详甫便委托他那见多识广在县城里当差的亲家夏城管帮着找找,夏城管想到了即将失业的周进,推荐了他,乡亲们都觉得很好,于是周进有了新工作——乡村小学的教师。

这乡村小学的教师具体待遇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生活环境。学校开在村口的一间庙里,周进本人也要住在这里。但这庙不是个正经寺院:正殿里供着佛,后面空屋兼当旅店和饭馆,同时村里有什么事都来庙里商量;庙里只有一个和尚,但这和尚也不是个好人,大家敬佛的香油,都让和尚自己炒菜吃了,同时这和尚还吃牛肉面。——吃牛肉面是个很荒唐的笑点,不光说明这和尚吃肉这么简单。因为牛是很重要的生产工具,我国很多朝代都是立法禁止宰杀耕牛的。所以在古代吃牛肉比现在吃狗肉要野蛮得多,通常只有《水浒》中的绿林好汉才吃牛肉。这和尚不光吃肉还吃牛肉,可见他很可能是个金盆洗手的土匪,最起码也是个无赖。和这样的人住在一起,应该不会很开心。

其次,生源质量。“七长八短几个孩子”,“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时照顾不到,就溜到外边去打瓦踢球,每日淘气不了。”

最后,工资水平。本来说好是每年馆金12两银子,相当于每月1两。但由于吃住在庙里,要向和尚交伙食费,伙食费是每天2分银子,也就是说每个月光交伙食费就要交60分。1两=100分,周进的工资有一大半要用来吃饭。但这还只是名义工资,等真正开学以后,大家并没有给周进那么多钱,除了村里的富农荀家给了18分银子,其余几家“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加在一起还不够一个月的伙食费。而周进的房东是个敢吃牛肉的和尚,这样的人啥事干不出来。学生赖周进的学费,周进却不能赖和尚的伙食费,他只能把所有收到的钱都交给和尚,剩下的慢慢再说。

然而,就连这么差的工作,他也没能干多久……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acm-icpcer/p/9559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