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中关于分类认知的一些总结

在IOS中,分类是一个极其便捷的代码管理方式,通过使用分类可以取得以下好处:

1.可以在.m文件中利用分类进行私有方法的添加,达到代码分类明确的作用

2.将代码进行分类,分解体积过于庞大的文件

3.将Framework的私有方法公开化

4.便于团队作业的代码整合

分类的特征是运行时决议,所谓运行时决议便是在代码进行运行时,才将对应的方法、属性、协议等真正添加到宿主类中,使用分类可以便于为系统的类添加分类。

分类可以为宿主类添加类方法、对象方法、协议、属性等相关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为分类添加属性并不是像在一般的类中使用@property即可,而是需要使用到关联对象相关方法。因为在分类中使用@property申明一个属性后,他并不会像在一般的类中为该类添加一个"_"开头的属性,也不会为该类自动添加setter和getter的相关方法,只会给该分类的属性列表添加一个被命名属性,并且会在.m文件中进行黄色警告的提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使用runtime相关的关联对象方法为分类进行对象属性的关联。

实现步骤:1.为分类进行setter,getter方法的实现,2.引入objc/runtime库,3.使用objc_getAssociatedObject与objc_setAssociatedObject方法分别在getter与setter实现方法中进行对象关联。

关于分类实现的原理,在对分类实现源码的大概阅读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关于分类的实现原理,其实分类的本质就是类似于一个结构体的模式,其中包含了所有分类中类方法、对象方法、属性、协议等对应的变量,在程序进行运行时,系统内部会对一个类的所有分类进行遍历,遍历的顺序是最后加载的分类第一个遍历(其中要注意的是,如果分类中写了相同的方法,最后加载的分类中的方法实现就是我们调用的方法实现),随后将各个分类中的属性、方法、协议都分别放在数组中,再将这些数组放在宿主类最终方法列表的一个二维数组中,最后进行数据处理,整合后就拿到了最终分类实现的效果。

关于分类实现的内存机制,其实是分类优先排列的,举个例子,如果原宿主类中有5个方法,将这5个方法在内存中排序为一个数组[ [1],[2],[3],[4],[5] ],后引入了分类的加入,比如说加入了两个分类,其中已经排序好的二维数组中以方法为例,[[6,7],[8,9]]分别对应新加入的2个分类中分别两个方法,在他们即将要与宿主原类进行整合时,内存就为他们开辟好了空间为,所以原来的内存空间就变为了[[],[],[],[], [1],[2],[3],[4],[5] ],将分类中的方法放在列表的最前面,所以整合后的方法列表为:

[[[6],[7],[8],[9], [1],[2],[3],[4],[5] ],关于6,7与8,9的排序顺序,取决于他们哪个类最后加载,最后加载的类就在前面。

所以综上所述得出一条结论,原类中的方法是会被分类中的方法所覆盖的,如果分类中有与原类中重名的方法,就会覆盖原类中的方法,最后调用的是分类中的实现,而如果同时有多个分类都含有相同方法名的方法,那么最后调用的实现是最后加载的分类中的实现。而由表中可见,分类中对方法的覆盖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覆盖,原方法的实现仍然存在于内存中,只是因为在OC中调用了方法选择器来找到方法的实现过程,是通过遍历,找到了目标方法名便返回实现,所以如果分类中含有原类中相同的方法名,就会先找到分类中的方法IMP指针,从而使用分类中的方法实现。这就是分类中方法覆盖的原理。

最后进行一个总结:

1.分类是一个便于方法分类,进行团队作业,以及为系统的类增加方法的非常便利的工具。我们也可以使用其一些特性达成我们需要的目的。

2.分类中可以添加类方法、对象方法、协议与属性,其中真正实现属性的添加需要用到对象关联的方法。

3.分类方法可以覆盖原类方法,而在内存中并没有真正进行覆盖,而是因为方法选择器的特性

4.分类s中,同名方法谁实现取决于谁是最后编译的分类

5.名字相同的分类会引起编译报错。

本文由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orson19/article/details/8211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