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滴滴出行APP的一些思考

想必大家早已知道8月25日发生的悲剧了,这已经是近年来滴滴出行发生的第二起恶性杀人事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一次又一次走到风口浪尖呢?
在8月26日滴滴出行发布的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自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针对滴滴出行的APP,我们可以发现在进行顺风车搭车时,乘客可以自己设定公开性别选项,但是在空姐遇害事件之后这个功能被悄悄的关闭了,经过一些网友的反馈车主现在还是可以看见乘客的性别,这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尤其在另一起杀人事故的前车之鉴下显得格外的重要。我认为滴滴本可以将性别设置为保密,然而滴滴却一直没有作为,究其原因很大的可能性是滴滴的产品经理想将滴滴发展为社交向的APP。而且退一步讲,滴滴完全可以设定为在乘客上车前先让乘客确实路线,在乘客亲自确定路线之后在做出发,并且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了路线的偏离,就自动连接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同时也暴露出了滴滴平台的监管确实是存在一定隐患的。在本次事件中滴滴客服人员的不作为也是导致悲剧的另一个原因,被害人朋友3点钟就开始与滴滴的客服人员进行沟通,但是经过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滴滴方面也没有任何应急预案。同时在危机的时候滴滴也始终不愿意透露司机的车牌,这也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报警警方需要车辆信息,但是车辆信息掌握在滴滴手中,滴滴建议报警处理,警方需要车辆信息,这种推卸责任的处理方式暴露出了滴滴客服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横向对比一下美国的Uber软件和滴滴出行,在2017年11月22日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名乘客反应自己被司机性骚扰,当地警方立刻介入调查,同时Uber也配合警方协同调查,一次性清理了57名有潜在威胁的司机,并对Uber平台进行了890万美元的罚款。在上一次空姐遇害的事件中滴滴本可以和政府配合想Uber一样进行进一步的审核与监管,但是滴滴并没有这么做。归根结底还是滴滴的审核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同时在乘客受到性骚扰之后的投诉功能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滴滴顺风车的宣传语,10分钟换一辈子,现在看来真是讽刺意味十足。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919781716/article/details/8208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