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三层架构

一、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

二、三层的分层式系统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分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安全,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

分层的依据就是满足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三层系统的分层式结构: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三、细说三层

表现层(UI)

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

业务逻辑层(BLL)

对数据层的操作和业务的处理。接受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应用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

数据层(DAL)

直接操纵数据库,主要是增删改查的功能。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三层的核心内容,分层的原理就是在客户端和数据库之间加一个“中间层”,对数据的访问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两者的访问都是通过中间层进行的,不能直接联系。

三者之间的依赖关系的体现

UI→BLL→DAL

数据访问层的类,直接访问数据库,实现基本记录操作;

业务逻辑层的类,调用相关的数据访问类,实现用户所需功能。

界面层,部署控件后,调用业务逻辑层的类,实现功能。

四、三层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有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
如果不采用的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
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汇总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Xumuyang_/article/details/8154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