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关键:怎样才能对自己狠一点

我赢了因为我敢于进场!

      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做出的每一次尝试,都有撞到南墙甚至输得一塌糊涂的风险,就看你是不是有勇气来承受暂时的失败。如果你抚摸着满是伤痛的胳膊,告诉自己只要再试几次,坚硬的墙壁就会被你装穿,你的诚意必定能打动命运,如果你贪图舒适或者惧怕受伤,转身寻求他途,你一定会很容易地被困难击倒,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很多人突破了自我之后才发现:有些墙壁并不存在,有些困境也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想象。就算他们存在,也并不可怕,他们可能一撞就破,丝毫经不起挑战,正是人们自己的怯懦,才让他们凭空坚固了几百上千倍。

       我们做事情常常会半途而废,究其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的难度太大,而是我们不断暗示自己成功离我们太远所至。确切的说:我们常常不是因为失败的出现放弃了进一步的努力,而是因为害怕且不敢于尝试而失败。

      没有人能够“百战百胜”,就连有着“股神”美誉的巴菲特也曾有过失败的投资经历。他自己说过,他也曾经一度怯懦、退缩、自我怀疑过。但是,他能够摆脱这些消极情绪的困扰,并且勇敢地继续进场,而不是被失利的情绪束缚住双腿---区别在于,他会比过去更加冷静和坚定。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人们总是活在对于莫来不可测的失败风险的恐惧之中。

揭开内心的恐惧

       不少人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迟迟不愿意动手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对未知事态充满担忧、渴望稳定、不敢冒险、害怕遭遇挫败......正是内心的恐惧,让他们闭上双眼,主动投降,后退逃跑,并告诉自己绝对不会再去“愚蠢”地尝试。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少次因为害怕犯错而放弃了即将开始的行动:

  • 方案被上司否定后,彻底放弃修改和调整的机会,选择了退缩、抱怨或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
  • 在第一轮谈判失败后就轻易地向你的对手妥协,为了守住底线而被动答应他的大多数条件和要求
  • 在追逐爱情时,面对意向冷淡的态度,产生“我一定没戏”的自卑感。
  • 这次的不行,说明我是真的不行,不论怎么做都不可能成功。
  • 实在闯不过去了,我 还是停下来吧,早知这样,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
  • 事实一再证明,我注定会失败,再也没有比我更无能的人了吧?
  • 这次的碰壁是因为我细节做的不好,下次注意就好了
  • 我尚缺乏经验,还需要向上司和同事学习
  • 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我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下一次将做的更好,而且很多人还不如我。

 

死在会议室,还是死在路上?

 

       当别人对你的工作风格仍处于狐疑和权衡阶段时,你摘到的果子可以多得堆满一间大房子了。想得多不如做得多,即便做错了也有时间修正。所以不要害怕犯错,只要行动起来,总会有不同的收获,但如果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斟酌和观望上,工作时不会有成效的。

要有抢先的意识:先于别人思考,先于别人行动

       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和竞争,抢占先机无疑是最重要的制胜要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能获益最大吃到最多的肉,跟风者往往只能喝汤刷盘子。这是商场的成功经验,也是职场的最高智慧。

确保抢先的效率:在行动中去思考,节省时间并保证效果

        不要等什么都想周全了再去行动,这样很容易让机会白白流失掉。即使天上掉馅饼,它也不会等你想好了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去接之后再往下掉,要知道,此刻正有成千上万的觅食者和你一样在虎视眈眈跃跃欲试。你永远都不可能想好万全之策,千万不要等到有十足的把握之后再出手,就算万事具备也有欠东风的可能,永远不要奢望零风险做事。风险时时存在,事事皆有,只有什么都不做才不会有风险。

抢先的策略:高瞻远瞩,主动争取,当仁不让

       比勇气更重要的是眼光,成功者不但能把握机会,而且拥有发现机会的眼光。当一个创意还只是模糊不清的点子存在于别人的大脑中时,成功者或许早就做完了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并拟出了具体方案,这就为“思考和行动都比别人快一步”创造了条件。

       善于在工作中抓机会,是成功者要“狠”的首要体现。他们不会让自己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会全神贯注地做每一件事情,敢于以最快的速度抢先行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因为“幸运喜欢光临勇敢的人”。越没有风险的生意越不赚钱,越万无一失的计划,恰恰会出大问题。当别人还在思考时,你已经果断采取行动,全身心地迎接挑战,那么,最终成为领先者的人,非你莫属。

在思考之后行动,不如在行动中思考

        没有老板会喜欢自卑和羞于行动的员工,我也希望自己的每一个下属都有“征服世界”的野心和自信,做不到也没关系,但一定要有野心。不管你是初出茅庐,还是经验丰富,一定要让别人看到你的气势。一个自卑的员工,他连自己都无法征服,又怎么能让人相信他会给公司带来预期的价值?只有敢于尝试,勇于显露锋芒的人才会给公司带来新的可能。

  •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傻子,一种不知道什么事机会,另一种则把机会当成烫手山芋
  • 只要有一次说了“我不行”,你就有可能失去说“我行”的机会
  • 敢于表现才能变得善于表现。相信我,在很多时候,勇气都要比能力更加重要

      在职场中有许多升值快得像做电梯的人,他们升职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救火能力,当老板需要有一个人义不容辞地站出来承担责任时,他们可以立马跳出来,充满自信地争取和接受任务。而他们在那些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中的亮眼表现,既体现了他们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老板的赞赏,同时也为他们打造出了一个超强的气场----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他们的“威慑力”。

你为什么不敢竞争

      “没有试,没有争,我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很多人都本着“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努力在同事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他们想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老好人”,跟谁都一团和气,始终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想来不跟别人争论什么。他们甚至天真的以为这样就能与别人和睦相处,还能拥有一个稳固的位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他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到头来,他只会被同事瞧不起,被当成软柿子捏来捏去,自然不会被上司看中,反而会被认为没有主见,无法胜任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出让了应得的利益,却也只落的这般田地。不得不说,他的做法有很大的问题。害怕竞争,处处退让,是对自身能力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潜能的漠视。这不仅仅是懦弱的表现,也并非完全处于礼让和与人友好相处的目的,而是在为了自己寻找一个放纵自己的借口。

       在职场中,与同事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竞争时,把握好分寸和方式很重要,就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 跟你的同事竞争,不是非要争个你长我短,你死我活。勿逞口舌之快,要在工作中勇于与同事一起接受挑战,在公平的竞争中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 跟你的同事,不代表凡事都斤斤计较,没事找事,逞强好胜。要秉持“工作中既是伙伴又是对手,生活中既是朋友又是知己”的原则
  • 跟你的同事竞争,也要看清重点,不能被蝇头小利蒙蔽了双眼,为了暂时的利益丢掉自己的未来。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是有必要与他们争抢的。只有将利益分清主次、轻重之后,才能在关键时刻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一个企业评估一个人才无非就是遵循“结果导向”,只有在与同事不断的竞争中得到成长并获取胜利之后,你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在自己的事业中多一些胜算,就一定要去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情证明给别人看。比如,也许天天加班是个好办法,也许你希望通过比别人多的工作去证明实力,也许你会选择帮助别人做更多的额外工作来获取别人的好感。这些做法也许能让别人看到你踏实勤奋,吃苦耐劳,但收效甚微。与其说是努力证明,倒不如说是在自我剥削。因为,你能做到的这些,任谁想去做都能做到,没有半点竞争力可言。真正的自我展示,应该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专长,以求在关键业务上能战胜对收,体现出你非凡的价值,进而称为老板和上司的得力助手。这样的证明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更重要。

       不能永远只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必须要修炼好内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但是工作做的好值有自己知道是没有用的,要让别人也知道你做的好,好到让人觉得你无法被替代,好到你得到了真正配的上的荣誉和汇报。知道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此时,你也才有资格去与别人竞争。

每天多付出一小时

       美国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所的研究证明,他们对一百多位社会名流的成功经历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共同点:这些成功者只不过每天比别人多用了一个小时来做他们的事情。

       在工作中,我们总觉得身边有太多比自己幸运的人,事实上,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头顶上的光环,却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汗水。职场中,根本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很多人只知道去羡慕别人的命好,抱怨公司的不公,却没有好好u检查自己,回头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去看看自己的期望是否与付出成正比。

       也许有些人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效,就立马选择放弃。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十分不可取,凡事都需要经历一个累计沉淀的过程才能发生变化。当你付出的努力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你所坚持的事情才会达到由量到质的突破,你才能手术哦想要的成功。

       每天比别人多付出1小时,1年365天,你将比别人多付出365个小时,每天按照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计算,你就比别人多工作了46天。你一年的工作时间将是411天。

营造大格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位名叫罗勃凯利的美国教授,从事职场成功研究有十年之久。他曾经指出,在职场中,那些表现平庸的员工往往是以井底之蛙的眼光来看世界,而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往往具备高瞻远瞩的眼界,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搭乘别人的“顺风车”,并且知道该如何运用别人的资源来经营自己的事业。

        在公司里通常会存在这样两种人:一种人的工作效率很高,工作完成的也很出色;另一种人,总是埋头工作中,却比被人花费的时间久,而且质量也不高。那些工作高效的人,善于发现和总结对自己工作有利的成功案例。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的去积累跟自己的工作相关的案例,在工作需要时,常常会将这些案例拿来加以利用,通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借鉴和运用。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工作效率。

      一次成功的模仿,应该是针对具体问题,对前人的经验进行合理取舍的过程。把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拿过来加以利用,对于不适合自己的则要坚决抛弃。将别人的优点长处结合自己本身固有的优势,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吸收,真正变成自己的。

告诉我,你的优势是什么

        在年轻人中不乏博学的人,但没有专长和特长的人却更多。到处都是泛才,每一项都只能得到60分,却没有一项能够超过90分。这样的人,说白了就是没有自己的优势。

        应该怎样去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 要深入分析自己的性格,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刻的剖析。
  • 培养自己的兴趣之前,要先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要分析现在的生存环境或工作平台,还要清楚别人的优势

                                                                                                             <<对自己狠一点,离成功近一点>>

猜你喜欢

转载自woodding2008.iteye.com/blog/235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