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为什么制片成本为1亿的《我不是药神》会在上映两天票房就破了5亿?

最近朋友圈的好友都在为这部新影片背书,有的笑言贡献了票房,更多是组团观影,正值期末,毕业,整个人的时间都在躁动,有部片子来释放内心的情感,正好。

回顾之前的,中国电影的爆款主要有以下几种电影:一是以《羞羞的铁拳》、《港囧》为代表的,白日梦喜剧,这曾经也是徐峥、宁浩擅长的模式。

二《芳华》、《无问西东》式的年代大片,在怀旧中诉说情怀与收割情怀。

三是《前任3》这类直接命中观众内心情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泛爱情电影。

最后是《红海行动》这类将主旋律融入了好莱坞的工业制作模式中的硬片。

但谁都没想到,和现实正面刚的现实主义也能这么卖钱。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渐渐成为了某种魔幻现实,有些敢说的,不具备卖座的潜质,某些电影则在遮掩游移、声东击西的现实关注中寻求情怀与票房。

但《我不是药神》是直接奔着现实去的好看的商业类型片,它赢的正是时候。

首页资讯视频直播财经娱乐体育时尚汽车房产科技读书游戏文化历史军事旅游佛教
更多
注册登录

凤凰网娱乐 凤凰网娱乐 > 正文
两天破五亿,豆瓣9.0,《我不是药神》凭什么这么火?
2018年07月07日 11:38:34
来源: 肥罗大电影

5人参与 4评论
《我不是药神》的剧本,写了整整两年。

看完第六稿剧本后,宁浩给文牧野发微信说:“我会为参与这部电影而骄傲的。”徐峥给发了条微信说:“我看剧本看哭了,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但那时候这位新导演对电影的商业预期仅仅是:不亏本就行。

亏不了本。《我不是药神》的总投资,在一亿左右。

截至2018年7月6日,电影上映两天,票房突破5亿,豆瓣21万人打分,评分依然停留在9.0。猫眼最新的票房预测,达到了33亿。所有人都在等待,又一个爆款的发生。

可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我不是药神》的意义,当然不止于爆款。

在电影中徐峥和他的五人组,成为了悬壶济世的英雄,而在电影之外,徐峥、宁浩和文牧野组成的铁三角,仿佛成为了中国电影的超级英雄。

在这部《无间道》之后16年才出现的豆瓣9分电影出现之后,电影行业突然惊讶地发现了两件事:一是韩国、印度电影能拍的,我们也能拍,甚至能拍得更好;二是这样好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居然完全可以成为票房爆款。

豆瓣9.0和又一场《战狼2》似的票房狂欢背后,是中国电影一场现实主义的胜利,更是一群电影人不为现实涂脂抹粉、让现实主义和普通人找到尊严的道德勇气的胜利。

这个故事是如此荡气回肠,以至于我们现在就可以肯定,即使多少年后,人们应该依然会记得这个夏天这部击中人心的电影。

而这个2018年夏天的爆款故事是如此简单又如此复杂,对于它的解读注定将充斥着这整个夏天,但最后人们可能还是会回到一个最简单的结论上:

一部值得被观众看到的好电影,以及一部被拍得足够好看的电影,是如何找到了它的观众。

爆款:一部好电影的胜利,以及一部好看电影的胜利

《我不是药神》首先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这是整个传奇故事的基础,如果电影拍砸了,说再多都是废话。

可是文牧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电影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勇气,它直面了过去中国电影不敢说,也不会说的很多现实,虽然不可能说出全部,但绝不说假话。

电影以徐峥饰演的懒人和周一围饰演的混不吝的警察开场,奠定了这个故事的基调——一部不对现实卑躬屈膝的有骨气的电影,同时它也不装。

电影取材自内地真实发生的陆勇案,是真真正正的真实事件改编,虽然稍作修改,但即使是“药神”本人也对电影大加赞赏。

电影的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简单来说,所有的演员——包括那位只有一句台词的老太太,都奉献出了极其打动人心的演出。

而主演们的表演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脱胎换骨。

徐峥将一个就窝进皮沙发,两眼无神盯破电脑、随时随地都能耍赖、认为钱就是命的烂人,一步步演成了一个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真英雄。徐峥的表演显示出巨大的说服力,一种宋康昊似的平民说服力。

而王传君则一夜之间从一个人们印象中的喜剧演员,真正化身演技派,他甚至演服了徐峥。

徐峥现在甚至将夸奖王传君化作了自己的日常,他毫不吝啬赞美地所有人说:这个角色我演不了那么好。

这种小人物的喜剧式的悲哀,的确最好的证明了一个演员的演技,但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了演员某种尊严感,在被鲜肉演技揉拧多时之后,人们突然惊喜地发现,年轻演员也可以让表演这件事,熠熠生辉。

对于同档期的竞争对手来说,这部电影可怕的还不是塑造了一个两个光彩四射的角色,而是塑造了一群底层的、土里土气的,却异常亲切和接地气的小人物,他们奉献了中国电影稍有精彩的群像表演。

这一切都让这部电影绝对对得起一个好字。

但精彩还不仅于此,更厉害的地方在在于,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没有让《我不是药神》成为另一部《嘉年华》、《清水里的刀子》这种高口碑低票房电影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尽管是现实主义题材,但电影的表述方法是很商业和类型化的。

这一切必须归功于导演文牧野对电影的改造,在拿到初始剧本后,这个并没有太多商业电影经验的新导演很快就敏锐地发现,电影太沉重也太文艺了,电影的主角,原本也是王传君饰演的病人这样的角色,但他将主角改成了徐峥现在饰演的角色,目的简单而明确:让电影好看起来。

很多人将之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对比,实际上电影比《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商业化地多,导演甚至精确地将电影一分为二,上半部如同组队行侠仗义的侠盗喜剧,而下半部更多是充满现实意味的煽情戏。

导演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电影触到了每个中国最无奈的地方:看病贵,看病难,展示出了朴素的良心和对现实的同情心,那段关于穷病的论述,绝对能戳到很多人的心眼里去。

可它同时是一部高度类型化的电影,好看的故事,具有社会共鸣的主题,一群表演出色的演员,再辅以适当的喜剧和煽情商业元素,才充分激发出口碑能够引发的票房爆款力。

这一切让电影的票房大卖并不像一场意外,而更像一个必然。

侠盗:山争哥哥徐峥+新导演文牧野+让出导筒的宁浩

在我看来,完成这部电影的,是一群中国电影的侠盗,他们带着某种侠肝义胆出场,然后又偷取了观众意外的赞叹和出人意料的爆款。

就如同很多侠盗片处理的侠盗英雄一样,几个角色先是意外相遇、成为伙伴、各司其职并完成任务,而故事的结果,是他们最终成为众人膜拜的英雄。

《我不是药神》的拍摄过程,就仿佛一部侠盗片。

宁浩本可以自己导演这部电影,看到电影剧本初稿的时候,他正在为《疯狂外星人》选景,如果他这时候将电影拿下来,没有一个人会说个不字。

可他见到文牧野之后,很快改变了主意,那种电影人的直觉,让他很快发现文牧野的超现实主义表达,会让他驾驭这部电影比自己更加合适,于是他及时地放弃了担任导演的念头,转而充当电影的监制。

而电影的另一个监制,就是徐峥。

文牧野没有让他们失望。

以类型片创作这部电影,是文牧野在创作《我不是药神》时的基本思路。他用两年的时间一步步完善剧本,确保每个角色都能够合理地做出“对”的事情。但新导演取得商业成功并不是大概率的事件,很多新导演都在口碑上成功而在商业上失败了。

可是《我不是药神》想让故事符合大众观影口味,这意味着必须找到合适的幕后团队和演员团队、与资深优秀演员进行良好沟通,或者简单来说,导演得镇得住这些演技派们,当文牧野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的时候,宁浩和徐峥站到了他的身旁。

这是一个铁三角。

文牧野专心创作,他将电影对标为中国的《聚焦》、《辛德勒名单》和《断背山》,这些影片都与他的创作风格相近,讲述英雄的故事,能激发观众的共情,最终他贯彻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这意味着他首先要显示出导演的驾驭力,他对于每一场戏都有着精准的把控,他可以精确地指导演员“整个节奏再慢半个拍”。当宁浩和徐峥在现场提出任何问题,他都能快速地解答,这样的导演是让人放心的。

女主谭卓在采访中提到过:“我们非常的惊讶,这个导演做了多么充足的准备”。

宁浩站在身后给他压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业内和观众都以为这是一部宁浩电影,但宁浩只帮忙,不添乱,创作是导演的事情,找钱和为导演解决问题是监制的事情,他分得很清楚。

而徐峥的存在不仅对于创作意义重大,还直接构成了影片第一波营销高潮——山争哥哥。

电影的营销原本是传统的口碑式营销策略,先在上映两周前进行点映扩散口碑,在凭借口碑发酵提升热度,但山争哥哥的意外崛起打乱了原本的营销计划。

由于一次饭圈人士吐槽徐峥引发的意外反击,监制兼主演徐峥突然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山争哥哥”,不仅在微博上超话指数力压众多小鲜肉,一度到了明星榜第7位,这场热潮不仅带动《我不是药神》获得了一批没看片就为电影打call的热情粉丝,更成为了年轻观众追捧的热门话题,对于一部缺乏流量鲜肉的电影来说,这成为了影片爆款之路上最大的意外之喜。

现在回想起来,整部电影从创作到爆款的过程充满了美妙的意外,如果文牧野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宁浩面前,他极可能永远错过这部电影,甚至一生都无法拍出一部30亿体量的爆款;如果宁浩坚持将电影的导筒拿过去,这很可能将是一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而假设徐峥没有成为山争哥哥,电影将很难赢得这么多00后95后观众。

但与那些精彩的侠盗故事一样,命运在阴差阳错之间,成就了所有美妙的巧合,然后一个伟大的故事,开始了。

门道:机智的现实主义商业类型片

可这一切依然无法保证爆款的出现。

真正让《我不是药神》具有爆款统治力的,正是被一些影评人不齿的影片定位:现实主义商业类型片。

这是个精准的归纳。

电影没有在某些问题上深入探讨,而更多是凭借人物朴素的良知去推进故事,故事需要反派,药厂代理商正合适,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拍摄方式,既保留了故事中道德、人性与法律的冲突,又巧妙地绕开了影片巨大的潜在风险。

它讲述了一个更加纯粹的情感故事,最终将整个故事归结于一句——“谁家还没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得病?”

但我想对那些质疑它的人说一句:是不是所有的电影,都必须成为匕首投枪,才配得到应有的赞美?

以如此贴近的方式打动人,为故事纳入能够过关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注,并保持具有吸引力的叙事方法,这有什么问题吗?

况且导演赢取观众的方式并非粗暴而野蛮的,影片非常聪明地构造了人物弧光。

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徐峥的角色听到“救世主”这个词,直接飙出的是:

我靠我是小人物,你和我谈什么拯救苍生?!实在太可笑了好伐?!我要赚钱!

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最终为了黄毛的死,愤怒地揪着周一围角色的衣领说:他才20岁,他只是想活着,他犯了什么罪?

这场戏,徐峥哭了N遍,每一遍结束,其他演员都会上前轻声安慰他。

这时候,整个剧组,像一支队伍。

虽然电影呈现出某种游刃于现实的机智,可它终究拍出了人类巨大的同理心,当一部电影只是想以更聪明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它有什么错?

赢家:这是一场中国电影和观众的狭路相逢,我们都赢了

这其实是一场险胜。一场属于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观众的险胜。

在此之前,中国电影的爆款主要有以下几种电影:一是以《羞羞的铁拳》、《港囧》为代表的,白日梦喜剧,这曾经也是徐峥、宁浩擅长的模式。

二《芳华》、《无问西东》式的年代大片,在怀旧中诉说情怀与收割情怀。

三是《前任3》这类直接命中观众内心情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泛爱情电影。

最后是《红海行动》这类将主旋律融入了好莱坞的工业制作模式中的硬片。

但谁都没想到,和现实正面刚的现实主义也能这么卖钱。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渐渐成为了某种魔幻现实,有些敢说的,不具备卖座的潜质,某些电影则在遮掩游移、声东击西的现实关注中寻求情怀与票房。

但《我不是药神》是直接奔着现实去的好看的商业类型片,它赢的正是时候。

而它的成功证明:观众们不再会因为只明星的扎堆就为某部影片买单,也不再会忽略影片的内容本身,好电影,自然也就会赢。中国观众对产品质量是有鉴别能力的,好观众,才成就了《我不是药神》。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ocoWu892/article/details/8096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