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粥的游戏规则

分粥的游戏规则

 


 

7个人煮了一锅粥,可怎么分粥却让大家头疼。因为无论怎么分、让谁分,都不能令所有人满意,总有人抱怨说自己那碗少了。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结果每次7只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像用量杯测过一样。

这是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讨论社会财富时做的一个比喻,放在管理学中同样适用。

除了这种方法,我们常常还会想到其他方法:

一:抽签选一人专职分粥。

二:大家轮流分粥,每人一天。

三:民主选举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分粥。

四:成立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方法一简单明确,但难保分粥人不会给自己碗里的粥最多。英国阿克顿勋爵曾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方法二看似平等,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他日子都很饿,易造成资源浪费。方法三也许开始时候还能公平,但不久他就可能为自己和吹捧自己的人多分,因为坏的制度会让好人变坏,毕竟是人不是神。方法四大概是我们现在最经常采用的模式了,看似科学合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完,早就凉了。放在企业里,这就相当于将流程延长,同时带来了无谓的成本。

这样看来,唯有本文开头的方法,简单且实用,隐含了深刻的管理内涵,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管理工作可以比作一款游戏,每个人扮演着特定角色,工作任务就是打怪封妖,职务晋升就是满点升级。而一场好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至关重要。毕竟规则混乱,任务不明,上来就可能被灭掉的游戏是不讨喜的。

但现实是,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制度的时候都在不断机械地重复着上述的四种方法。最后,或是造成分粥不公,影响员工热情;或是效率不高,浪费人财物资源;或是给“掌勺者”可乘之机,使其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僵化落后、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制度规则,不但无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热情,甚至可能成为管理中的枷锁和羁绊。

企业的游戏规则制定要考虑个人利益,更要重视公司利益,要让个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制度的制定不应该仅仅为了好看或应检,应具有操作性、针对性、明确性、可行性,同时力求简洁和全面,便于理解,便于执行。

很多管理学的课堂上,老师常说,授权要充分信任。但分粥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游戏规则的制定要以大家都纯粹利己为出发点,制度建立应该基于在对每一个人都不信任的基础上。试想,如果绝对信任,那么还需要制度做什么呢?大家直接口头约定下不就好了吗?不信任的出发点也许听起来一点不“人本主义”,但这恰恰可以防止规则制定的想当然,避免制度建立的理想化。才能够尽可能规避风险,完善监督链条,保证制度理性不受主观因素干扰。毕竟,再好的人品也未必能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

企业管理需要依靠的应该是简单且有效的管理机制,而非理想化的道德约束。西方法谚有云,恶法非法。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变坏;制度合理有效,坏人未必变成好人,但至少无法继续作恶。人的天性可以影响制度执行的效果,但制度却可以改变人性的本质,关键在于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是好是坏,内容设计是否理性,游戏规则是否能实现规避可预见的风险。

分粥的故事未必普适,但它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分粥不是目的,吃粥才是行为动机,只有在合理出发点的基础上,明确简单、有效的分粥规则,才能让大家都在最优的状态下吃饱饭,喝好粥。明白这个道理,“分粥”就不再是难事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erryzfc/article/details/4283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