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会议的简单思考


参加本次会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宣讲论文,另一个是与相关研究的团队交流学习,扩展和提高研究的视野和能力,为后续的研究课题提供好的指导。

众多报告中,最风趣的要数无线网络圈内大牛刘云浩教授。他的演讲给与在场每个人震撼。博闻强识,幽默风趣,引得在座的各位嘉宾或低头思考,或蓦然一笑,或捧腹大笑。一个搞学术的学者,能够把所研究的课题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我是很惊讶,也很佩服。不愧是我们的男神。通过听取他的报告,也给我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做学问,不仅仅是低头苦做,更要有一种传播做研究的能力,让更多人的熟悉,了解、跟随。换句话说,要有讲故事的本事,做研究就是找一个好背景,找一个好故事。

同时也有几个报告的内容让我感兴趣,例如清华大学的研究者提出的Face-screen的应用,通过摄像头识别人眼睛与手机屏幕的距离和角度,就能够调整屏幕内字体的大小,以适应用户的需求。这个背景就是选择的比较好,从实际应用中,就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该研究的问题在于:利用摄像头是否侵犯的用户的隐私等问题。不过如果深入研究下去,不愧为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和实际应用的例子。另外一个报告是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者,主要研究利用WiFi信号来控制教室内的同学接入网络,出了教室就可以接入网络。这个研究课题与我们团队的研究课题几乎一致。我们是基于防蹭网的目的,限制室外的用户接入网络,而室内的用户可以直接接入网络,无需密码。由于基于同样的技术,而做出相反的应用,让我感到这就是做研究的乐趣,没有所谓的绝对的正确,也没有所谓的绝对错误。只要说出合理的理由,你的研究就是对啊。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者利用指纹技术进行识别室内用户和室外用户,这一点让我怀有疑问。因为基于指纹技术面临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就是一旦环境变化,所构建的指纹数据库就不再有效了,所以这一点导致了指纹技术在定位,动作识别等领域限制发展。


上述主要讲了几篇报告的内容,下面将总结一下本次会议的收获。

参加本次会议一个最深刻的感触就是大家对说英语的尴尬。即用英语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说的内容,只好简单的表达。导致在宣讲论文的过程中,失去了会议本应承担的目的:交流想法。研究者本人要负担很大的责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对讲英文恐惧,以至于把讲英文作为心理负担,进而导致对报告产生恐惧。此外,台上讲英文,台下好多人也听不懂,这也是这次会议一个比较相对欠缺的地方。所以,作为研究者,一定要加强英文的学习,训练。最起码要保证能够流利、简单、明了的表达自己观点。不要因为语言的问题,而阻碍交流。

参会学生的交流很少,中国学生很少主动交流,也很少主动提问题。这个是在众多会议上、论坛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个人感觉,本次会议提问的人很少,一个是英文的原因,另一个是学生本身的问题。希望以后,我们都能够大胆一点,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怀疑。这也是我以后重点要培养和训练的方面。

态度问题。似乎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会议很水,感觉自己做的很水。既然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不去改正一下,不去提高自己呢?我特别不喜欢这样的论调。同样很多的相关教育人士,天天呐喊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体制等问题。呐喊不管用,首先你先要从自己做起啊,自己都不改变,何谈别人呢。我觉得,要尊重自己的每一个工作,知道哪里做的不好,那以后就去完善。而不是私下里自嘲似得说自己:“你看,我做的很水,但是一样被收录,在中国做研究就是混”。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恨不得扇他一个耳光。那是你自己内心的阴暗,不要代表我们。既来之,则安之。起点低,一样可以有耳目一新的研究思路。我喜欢那样一类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即大事情,小事情都能够做的很细致、很认真。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科研之路上,成为这样的一类人,那就是真心认真的做每一件事情,尊重自己的每一份付出和汗水,也对别人的工作报以尊重。

总结一下:

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尝试,多一些勇气,也许我们做的会更好。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uolinlin11/article/details/5376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