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 电路板设计

ch2 电路板设计

2.0去耦 和旁路

2.01旁路和去耦的区别

旁路电容是把输入信号中的干扰作为滤除对象,而去耦电容是把输出信号的干扰作为滤除对象(供电也有去耦),防止干扰信号返回电源。这应该是他们的本质区别。去耦电容相当于电池,避免由于电流的突变而使电压下降,相当于滤纹波。具体容值可以根据电流的大小、期望的纹波大小、作用时间的大小来计算。去耦电容一般都很大,对更高频率的噪声,基本无效。旁路电容就是针对高频来的,也就是利用了电容的频率阻抗特性。只是旁路电容一般是指高频旁路,也就是给高频的开关噪声提高一条低阻抗泄防途径。高频旁路电容一般比较小,根据谐振频率一般是0.1u0.01u ,而去耦合电容一般比较大,是10u或者更大,依据电路中分布参数,以及驱动电流的变化大小来确定。

旁路电容(by pass是把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作为滤除对象,把前级携带的高频杂波滤除。

旁路电容一般是接在信号端对地的,有抗干扰或降低噪声作用; 旁路:从元件或电缆中转移出不想要的共模RF能量。这主要是通过产生AC旁路消除无意的能量进入敏感的部分,另外还可以提供基带滤波功能(带宽受限)。  旁路电容的主要功能是产生一个交流分路,从而消去进入易感区的那些不需要的能量。旁路电容一般作为高频旁路器件来减小对电源模块的瞬态电流需求。 通常铝电解电容和钽电容比较适合作旁路电容,其电容值取决于PCB板上的瞬态电流需求,一般在10470µF范围内。

去耦电容   1、蓄能,减少瞬间的噪声电压;2、旁路高频噪声   电容通常较大

去耦电容(decoupling)也称退耦电容,是把输出信号的干扰作为滤除对象。去耦电容在集成电路电源和地之间的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本集成电路的蓄能电容,另一方面旁路掉该器件的高频噪声(c对高频阻力小,将之泻至GND)

数字电路中,当电路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时,就会在电源线上产生一个很大的尖峰电流,形成瞬变的噪声电压,会影响前级的正常工作。这就是耦合。对于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流变化大的器件和ROMRAM等存储型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Vcc)和地线(GND)间直接接入去耦电容。

去耦电容的配置

去耦电容的选用并不严格,可按照C=1/f选用,其中f为电路频率,即滤除10MHZ的频率可选用0.1uf。

2.1、电路板叠层:copper -铜  

PCB叠层原则:

1、尽量减小电源平面与地平面之间的距离。电源平面和地平面都有阻抗,电源平面的阻抗更高,为降低电源平面的阻抗,从而减小辐射出去的电磁波的幅值,尽量将地平面与电源平面相邻排布且靠近,利用耦合电容降低电源平面阻抗。

2、多电源层时,尽量增大电源平面之间的间距。

3、尽量避免两个走线层直接相邻。如无法避免,两层垂直走线。

4、采用偶数层。工艺问题

5、尽量使所有信号层和地层相邻。  电源层和地层均有屏蔽效果,但地平面平面效果远优于电源层。

6、高速、高频、时钟信号等关键信号最好放在有邻近地层的内层。

四层板的叠层方案:  S1  G   P    S2     最优布线层S1  (邻近地层) 

六层板叠层方案:  S1  G1  S2  P  G2   S3    最优化布线层 S2        两个地层  一个电源层  三个信号层

2.2、布局:        按照功能、频率和信号等进行电路板的布局,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尽量减少布线长度尤其是高速信号线的长度

1、分电源、IO、模拟电路部分    高速电路部分 

2.2.1分割地:

根据电路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的分割:如大电压与小电压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高速和低速信号  大电流和小电流   分别设置地线

不同地之间通过单点连接起来;——————通常是PCB走线、0R电阻等

2.2.2关于覆铜

为了对PCB板内层信号进行有效的屏蔽,并有利于PCB制版的压合工艺:————在PCB板表面大面积覆铜 。

  注意避免死铜   可对铜皮进行的角进行45°或圆角处理减小天线效应。

关于死铜:1、死铜是一个铜箔的孤岛,会形成天线效应,放大周围的电磁辐射

                  2、可以删除面积小的死铜区域,也可对面积加大的死铜通过充分的加过孔,使之与GND建立良好的连接。(对于低频电路,可选择直接去除死铜)

 布板时在表明覆铜与参考地之间添加大量过孔的原因:

1、使信号返回路径最短,从而减小回路面积;  2、使表层铜箔与参考地之间建立更良好的连接,避免天线效应;  3、在板子边缘或功能模块边缘,以1/10波长放置地过孔,形成法拉第电磁屏蔽笼,可有效的降低PCB对外的辐射和被辐射干扰;         4、避免工艺上铜箔翘起    5、出于静电防护ESD的需要,增加泄放入地的路径。

当PCB中有多个地平面层时,应该在板上用较多分散的过孔将地平面连接起来,特别在信号集中换层的地方,以便为换层信号提供较短回路和降低辐射。

20H:为减小电路板边缘辐射,多层PCB设计时的电源层相对地层会内缩一定的距离,如果电源层和对映的地层之间的板材厚度是H,那么电源层相对于底层内缩的距离要求为20H。设计符合20H,电路板边界辐射电磁能量的70%将被限制在板内。

2.3、布线: 尽量做到走线长度最短、尤其是高速信号线,以减小信号回路面积。

2.3.1信号回路面积

布局布线时应使所有信号回路面积(特别是高频信号和敏感信号回路面积)尽可能小。

信号回路面积是:  信号从走线上流过,回流信号在走线的下方参考层中流过,那么该信号所走的回路就是,信号源----走线----信号接收端----参考层----参考层中走线下方的走线----信号源下方----信号源。          回路面积就是闭合走线长度乘以走线到参考层高度。回路面积由信号的走线、信号返回信号源的路径(最短路径)、以及走线层到参考层高度决定。

2.2.2布线位置

关键信号线(尤其时钟线),优先考虑内层布线;优先选择无相邻布线层或有相邻布线层,但在其对应区域内无走线的层;关键信号布线的确保不跨过平面分割区。

不管是低速信号还是高速信号,都不应跨分割走线,其会增加不可预知的信号回路面积。

低速信号的回路会沿着电阻最低路径流动,跨分割平面走线,会导致信号回路绕很大一圈,增加信号回路面积;

高速信号,回路上电感影响会大于电阻,信号会沿阻抗最低路径流动,跨分割平面走线,增加信号回路面积,增加了环路电感,输出波形容易振荡。

如果跨分割走线不可避免,应该进行桥接,在信号的路径方向,将地平面连接起来,以构成一个可固定的信号回路。

2.2.3布线 方式

45°  圆弧布线   更多的设计细节见后述PDF

2.2.4  微带线和带状线

带状线:走在内层(stripline/double stripline),埋在PCB内部的带状走线,如下图所示

蓝色部分是导体,绿色部分是PCB的绝缘电介质,stripline是嵌在两层导体之间的带状导线。

因为stripline是嵌在两层导体之间,所以它的电场分布都在两个包它的导体(平面)之间,不会辐射出去能量,也不会受到外部的辐射干扰。但是由于它的周围全是电介质(介电常数比1大),所以信号在stripline 中的传输速度比在microstrip line中慢!

    

微带线:是走在表面层(microstrip),附在PCB表面的带状走线,如上图所示

由于microstrip line(微带线)的一面裸露在空气里面(可以向周围形成辐射或受到周围的辐射干扰),而另一面附在PCB的绝缘电介质上,所以它形成的电场一部分分布在空中,另一部分分布在PCB的绝缘介质中。但是microstrip line中的信号传输速度要比stripline中的信号传输速度快,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特别地:

时钟电路    易受到干扰,同时对外的辐射也较大  布线时应特别注意:

1、尽量减少时钟线的长度,若时钟走线无法缩短则应在时钟线两侧加屏蔽地线;

2、时钟电路应远离其它无关电路,尽量减少其对外的干扰。可以优先考虑对其进行内层走线。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lala120/article/details/8108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