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议分层

 网络协议分层

  一直用TCP套接字做游戏服务器的网络通信,关于网络分层的原理却很模糊,最近好好看了一些网络分层的文章,把觉得重要的点整合了一下。

众所周知的网络分层中的OSI七层模型,如下(第七层到第一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而实际中按TCP/IP的协议分层的5网络架构:                    

应用层 
传输层 
互联网层  
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

 

也有TCP/IP参考模型分为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连层和主机到网络层。

 

下面主要说5层架构中每一层的作用以及各层的常使用的协议:

一、物理层(实体层)

      用光缆、电缆、双绞线、无线电波等方式把PC机、互连网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连接起来。这就是物理层,也叫做”实体层”。它主要规定了网络的一些电气特性,使这些设备都能够互相连接并兼容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负责传送0和1的电信号。

二、数据链路层(链接层/网络接口层)

    这层确定了0和1这些电信号的分组方式。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下面是数据链路层的几个名词: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Ethernet)协议,规定电信号分组方式: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叫做”帧”(Frame)。每一帧分成两个部分:标头(Head)和数据(Data)。

 “标头”包含数据包的一些说明项,比如发送者、接受者、数据类型等等;”数据”则是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标头的长度,固定为18字节。数据的长度,最短为46字节,最长为1500字节。因此,整个”帧”最短为64字节,最长为1518字节。如果数据很长,就必须分割成多个帧进行发送。

MAC地址

    以太网规定,连入网络的所有设备,都必须具有”网卡”接口。数据包必须是从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网卡的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这叫做MAC地址。以太网数据包的”标头”,包含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就是MAC地址。

   每块网卡都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MAC地址,长度是48个二进制位,通常用12个十六进制数表示(6个字节),类似这样:40-8D-5D-FE-71-70。前6个十六进制数是厂商编号,后6个是该厂商的网卡流水号。有了MAC地址,就可以定位网卡和数据包的路径了。

广播

  一块网卡如何知道另一块网卡的MAC地址,在网络层会详细解释,是通过ARP协议。以太网数据包必须知道接收方的MAC地址,然后才能发送。

  有了MAC地址,系统如何把数据包准确送到接收方?

  这里以太网采用了一种很”原始”的方式,它不是把数据包准确送到接收方,而是向本网络内所有计算机发送,让每台计算机自己判断,是否为接收方。

例如:1号计算机向2号计算机发送一个数据包,和2号在同一个子网络的3号、4号、5号计算机都会收到这个包。它们读取这个包的”标头”,通过ARP协议,由IP地址找到接收方的MAC地址,然后与自身的MAC地址相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就接受这个包,做进一步处理,否则就丢弃这个包。这种发送方式就叫做”广播”(broadcasting)。

有了数据包的定义、网卡的MAC地址、广播的发送方式,”链接层”就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了。

三、网络层

网络层由来:

    以太网协议,依靠MAC地址发送数据。理论上,单单依靠MAC地址,不同的网卡在局域网内可以通信。但这样做有个重大的缺点。以太网采用广播方式发送数据包,所有局域网内的计算机都会收到包,不仅效率低,而且局限在发送者所在的子网络。也就是说,如果两台计算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广播是传不过去的。互联网是无数子网络共同组成的一个巨型网络,不同地域的电脑在一个子网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区分哪些MAC地址属于同一个子网络,哪些不是。如果是同一个子网络,就采用广播方式发送,否则就采用路由方式发送。(”路由”的意思,就是指如何向不同的子网络分发数据包)而MAC地址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它只与厂商有关,与所处网络无关。

这就导致了网络层的诞生。它的作用是引进一套新的地址,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这套地址就叫做网络地址,简称网址,也就是IP

  于是,”网络层”出现以后,每台计算机有两种地址,一种是MAC地址,另一种是网络地址(IP)。两种地址之间没有任何联系,MAC地址是绑定在网卡上的,网络地址则是管理员分配的,它们只是随机组合在一起。

网络地址(IP)确定计算机所在的子网络,MAC地址则将数据包送到该子网络中的目标网卡。因此,从逻辑上可以推断,必定是先处理网络地址,然后再处理MAC地址。

网络层作用:


   IP层接收由网络接口层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传输层;相反,IP层也把从传输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传输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像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了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来进行平常是被禁止的连接。那么,许多依靠IP源地址做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并且会被非法入侵。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

    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叫做IP协议。它所定义的地址,就被称为IP地址。IP协议规定了数据传输时的基本单元和格式。目前,广泛采用的是IP协议第四版,简称IPv4。这个版本规定,网络地址由32个二进制位组成。习惯上,我们用分成四段的十进制数表示IP地址,从0.0.0.0一直到255.255.255.255。

    互联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会分配到一个IP地址。这个地址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代表网络,后一部分代表主机。比如,IP地址172.16.254.1,这是一个32位的地址,假定它的网络部分是前24位(172.16.254),那么主机部分就是后8位(最后的那个1)。处于同一个子网络的电脑,它们IP地址的网络部分必定是相同的,也就是说172.16.254.2应该与172.16.254.1处在同一个子网络。

   但是,问题在于单单从IP地址,我们无法判断网络部分是多少位,主机是多少位,无法判断两台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这里要用另一个参数子网掩码subnet mask

   所谓”子网掩码”,就是表示子网络特征的一个参数。它在形式上等同于IP地址,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字,它的网络部分全部为1,主机部分全部为0。比如,IP地址172.16.254.1,如果已知网络部分是前24位,主机部分是后8位,那么子网络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写成十进制就是255.255.255.0。知道”子网掩码”,我们就能判断,任意两个IP地址是否处在同一个子网络。方法是将两个IP地址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两个数位都为1,运算结果为1,否则为0),然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如果是的话,就表明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中,否则就不是

      比如,已知IP地址172.16.254.1和172.16.254.233的子网掩码都是255.255.255.0,请问它们是否在同一个子网络?两者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结果都是172.16.254.0,因此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

总结一下,IP协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另一个是确定哪些地址在同一个子网络。

 

 IP数据包

  根据IP协议发送的数据,就叫做IP数据包。其中包括IP地址信息。但是前面说过,以太网数据包只包含MAC地址,并没有IP地址的栏位。这里也不需要修改数据定义,我们可以IP数据包直接放进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这就是互联网分层结构的好处:上层的变动完全不涉及下层的结构。

具体来说,IP数据包也分为”标头”和”数据”两个部分。

 “标头”部分主要包括版本、长度、IP地址等信息,”数据”部分则是IP数据包的具体内容。它放进以太网数据包后,以太网数据包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IP数据包的标头部分的长度为2060字节,整个数据包的总长度最大为65,535字节。因此,理论上,一个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最长为65,515字节。前面说过,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最长只有1500字节。因此,如果IP数据包超过了1500字节,它就需要分割成几个以太网数据包,分开发送了(多个帧)。


ARP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即ARP(Address Resolution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因为这个协议的工作内容是链接层的,所以有的人将其算作链接层的协议,但其实是在网络层工作的,根据IP地址获取MAC地址)

    因为IP数据包是放在以太网数据包里发送的,所以我们必须同时知道两个地址,一个是对方的MAC地址,另一个是对方的IP地址。通常情况下,对方的IP地址是已知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它的MAC地址。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机制,能够从IP地址得到MAC地址。

   这里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两台主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那么事实上没有办法得到对方的MAC地址,只能把数据包传送到两个子网络连接处的网关gateway),让网关去处理。

   第二种情况,如果两台主机在同一个子网络,那么我们可以用ARP协议,得到对方的MAC地址。ARP协议也是发出一个数据包(包含在以太网数据包中),其中包含它所要查询主机的IP地址,在对方的MAC地址这一栏,填的是FF:FF:FF:FF:FF:FF,表示这是一个广播地址。它所在子网络的每一台主机,都会收到这个数据包,从中取出IP地址,与自身的IP地址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同,都做出回复,向对方报告自己的MAC地址,否则就丢弃这个包。

总之,有了ARP协议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同一个子网络内的主机MAC地址,可以把数据包发送到任意一台主机之上了。

 与ARP一对的,RARP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转换协议。反向地址转换协议就是将局域网中某个主机的物理地址转换为IP地址,现在基本上RARP被淘汰了,DHCP协议对RARP做了提升。

  DHCP属于应用层协议,并且使用的是UDP协议的应用层协议。

      DHCP(Dynamic Host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通常被应用在大型的局域网络环境中,主要作用是集中的管理、分配IP地址,使网络环境中的主机动态的获得IP地址、Gateway地址、DNS服务器地址等信息,并能够提升地址的使用率。

DHCP协议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主机地址的动态分配任务由网络主机驱动。当DHCP服务器接收到来自网络主机申请地址的信息时,才会向网络主机发送相关的地址配置等信息,以实现网络主机地址信息的动态配置。DHCP具有以下功能:

1. 保证任何IP地址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台DHCP客户机所使用。

2. DHCP应当可以给用户分配永久固定的IP地址。

3. DHCP应当可以同用其他方法获得IP地址的主机共存(如手工配置IP地址的主机)。

 

四、传输层

   有了MAC地址和IP地址,我们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两台主机上建立通信。通常同一台主机上有许多程序都需要用到网络,因此还需要一个参数,表示这个数据包到底供哪个程序(进程)使用。这个参数就叫做”端口port),它其实是每一个使用网卡的程序的编号。每个数据包都发到主机的特定端口,所以不同的程序就能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端口065535之间的一个整数,正好16个二进制位。0到1023的端口被系统占用,用户只能选用大于1023的端口。不管是浏览网页还是在线聊天,应用程序会随机选用一个端口,然后与服务器的相应端口联系。服务进程通常使用一个固定的端口,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这些端口号是‘广为人知’的,因为在建立与特定的主机或服务的连接时,需要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通讯。

 

    传输层的功能,就是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相比之下,网络层的功能是建立主机到主机的通信。只要确定主机和端口,我们就能实现程序之间的交流。因此,Unix系统就把主机+端口,叫做套接字socket)。利用套接字可以进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传输层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主要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UDPTCP的区别:UDP是不面向连接的,不可靠的协议;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那么为什么?

 首先有个信道复用的概念:  1、频分复用    2、时分复用    3、波分复用    4、码分复用    5、空分复用    6、统计复用    7、极化波复用 。不同的信道复用技术,使用不同的复用技术,目的就是创建“虚拟信道   
  
一个TCP协议连接其实就是在物理线路上创建的一条虚拟信道。这条虚拟信道建立后,在TCP协议发出FIN包之前(两个终端都会向对方发送一个FIN包),是不会释放的。正因为这一点,TCP协议被称为面向连接的协议!   
  
UDP协议,一样会在物理线路上创建一条虚拟信道,否则UDP协议无法传输数据!但是,当UDP协议传完数据后,这条虚拟信道就被立即注销了!因此,称UDP是不面向连接的协议! (注意:
一种物理线路,单位时间内,能够创建的“虚拟信道”是有限的.

  使用TCP协议传输数据,当数据从A端传到B端后,B端会发送一个确认包(ACK包)给A端,告知A端数据我已收到!UDP协议就没有这种确认机制!这就是为什么说TCP协议可靠,UDP协议不可靠. 

 

 UDP协议

  UDP协议,它的格式几乎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端口号。UDP数据包,也是由”标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标头部分一共只有8个字节,总长度不超过65,535字节,正好放进一个IP数据包。

   “标头”部分主要定义了发出端口和接收端口,”数据”部分就是具体的内容。然后,把整个UDP数据包放入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而前面说过,IP数据包又是放在以太网数据包之中的,所以整个以太网数据包现在变成了下面这样:


    UDP与TCP位于同一层,但对于数据包的顺序错误不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UDP的服务包括NTP(网络时间协议)和DNS(DNS也使用TCP)。

UDP没有建立初始化连接(三次握手)(因为在两个系统间没有虚电路),也就是说,与UDP相关的服务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TCP协议

   TCP协议提供了可靠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流传输服务的规则和约定。简单的说在TCP模式中,对方发一个数据包给你,你要发一个确认数据包给对方。通过这种确认机制来提供可靠性。如果有一个数据包遗失,就收不到确认,发出方就知道有必要重发这个数据包了。因此,TCP协议能够确保数据不会遗失。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TCP数据包和UDP数据包一样,都是内嵌在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TCP数据包没有长度限制,理论上可以无限长,但是为了保证网络的效率,通常TCP数据包的长度不会超过IP数据包的长度,以确保单个TCP数据包不必再分割。

五、应用层

   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应用层”的作用,就是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对收到”传输层”的数据按规定的格式进行解读。

   举例来说,TCP协议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程序传递数据,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么,必须有不同协议规定电子邮件、网页、FTP数据的格式,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超文本链接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等应用程序协议就构成了”应用层”。也有基于UDP协议的DNS:53,TFTP:69, SNMP:161, RIP:520(各个服务对应的端口)。

这是最高的一层,直接面对用户。它的数据就放在TC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因此,现在的以太网的数据包就变成下面这样。



借鉴了这篇文章http://blog.csdn.net/jiqiandong/article/details/39393847(用了其中的图),以上就是整个互联网的五层结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cyzsy/article/details/6937864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