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的认识

        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必要的。强化祖国的军事力量,时刻准备打,战就能胜才是应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良策。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和死就在一瞬间,如果不时刻准备打战,战争真要来临,我们国家靠一个不能打的军队只有挨打的份。"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一论断,是非常正确的。

            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军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古往今来,既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既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当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忧患意识淡化之际,就是战争危险悄然来临之时。近代以来,中国被侵略次数之多、割地赔款数量之巨、遭受列强压迫剥削之重,可称得上是“世界之最”,一个重要原因是安而忘危,不思进取。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太平景象带来的一种最大危险,就是使人高枕无忧。和平并不等于安全,更不等于没有安全威胁。在世界版图上,中国是各大国中唯一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周边形势也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党和政府可以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但对于军队来说,就是要随时做好打仗的准备,不管形势紧张或缓和,对于军队来说,永远只有一个选项:能战方能止战。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党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国不可一日无防。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因为全国军民有“时刻准备着”的忧患意识,有战胜强敌、敢于亮剑的决心意志,才顶住了来自外部的各种压力,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回望历史,清政府安于享乐,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轨,军事力量极其落后,用大刀长矛与列强的火枪大炮作战,到最后战败只有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正是清政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造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1138935/article/details/8081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