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毛概题库

章第一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简答题

1 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内容?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3.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一,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材料题

材料1

韩非子曰:“贤人而屈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此言有理,但其不知是什么支撑了统治者的权力。权力是如何维持的呢?靠税收。大小官员要薪金俸禄;兵要粮饷,总之权力维持需要钱。那里来?来自老百姓,是人民进行生产才能创造物质财富,才能有税收。如果农民不耕田纳粮,不当兵,皇帝还能当下去吗?官,还能做下去吗?不能。所以,归根结底,权力是老百姓用赋税支撑的。历史证明,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决定力量的最后“发言人”。

                  ——《问题中的哲学》,陈先达著。

材料2

毛泽东:“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节录《毛泽东选集》第4卷,1991年版

1.    上述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基本原理?

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2.    在这一原理基础之上,我们党,特别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法。请论述该工作方法的内涵与意义。

内涵: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意义: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论述题

在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时,我们常常面临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奋斗和前进的历史,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以至在探索过程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请以《历史决议》的评价为基础,论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立足点。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一,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辨析题

1、大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因此它们应该始终被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

错误。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错误。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是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不断地结合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三、论述题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2.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样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

重大意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

“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似乎并无恶意,也迷惑于所谓‘一次革命论’,迷惑于所谓‘举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纯粹主观的想头;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2

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材料3

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什么?

主要内容: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其中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必要准备,第二步是第一步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前途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终极前途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2.    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问题,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试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错误倾向: 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

人民革命的性质: 一: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二: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腽,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辨析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错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二、简答题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关系。

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二,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三、论述题

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着资本家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2)  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唯利是图的本性也暴露无遗,必然要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提到日程上来。此外,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辨析题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完全对立的,是不能转化的。

错误。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固定不变的。

错误。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毛泽东提醒人们注意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转化问题,认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对抗。反之,有些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则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

3、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矛盾的。

错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主要借鉴,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论十大关系》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报告包含十个方面: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述的是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如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2.简述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是什么?

一,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二,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在很多工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为了弥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验的不足,我国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也由于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三,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

3、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论述题

1、论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及意义

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②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③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④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意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材料分析题

下面一组选自《论十大关系》中的材料:

材料1: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2: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转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动力量?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材料3: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艺术的一切真正好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地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 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 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应怎样?

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消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

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对立,又统一,且互相依赖,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可以转化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是基本的积极因素,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官僚主义的存在,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可能在工人阶级内部产生某些消极因素,这就是积极因素暂时地局部地转化为消极因素。相反,反革命等敌对分子是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但大多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做出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 分析材料3,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

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一定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第一,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从而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  第二,学习外国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简答题:

1、简要回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2、简要回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3、简要回答改革的性质。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4、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基本内容。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 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

② 发展要抓住机遇。我们必须正确估量国际环境对于实现我们战略目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发展经济。

③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深刻地概括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断,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二、辨析题:

1.计划和市场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

错误。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2.我们党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因为过去曾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又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三、论述题:

1、请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请自行展开说明)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4、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5、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一                                                                                            

材料1

邓小平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

材料2: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按照马克思的描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材料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邓小平多次提出:“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6页)

材料4:邓小平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4页)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联系以上材料回答,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并简要阐述理由。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发展要抓住机遇。(自行联系材料,展开回答)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简答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①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②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③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

① 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② 江泽民强调,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③ 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论述题

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这表现在: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赋予了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这一思想把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性问题。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1

2000年2月底,初春的南粤大地,万木葱茏,百花争艳,处处充满生机。江泽民来到广东,围绕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两个题目进行调研。

从2月20日到25日,江泽民一行先后在高州、深圳、顺德、广州调研考察,下基层、进企业、看市貌、听汇报。几天来,广东积累的经验、面临的难题、提出的问题,展现给了所有参加调研的领导。随后,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全面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道出党应对时代挑战所应高举的旗帜。第二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摘自《江泽民在粤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南方日报》2011年7月11日

材料二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经过八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材料三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全文)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       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党的建设?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先进性,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

江泽民强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①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③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④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2.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二、辨析题

1.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等等。这些阶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2.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统筹兼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个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材料二:当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荒山、污水、雾霾、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仅严重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更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

我们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把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2.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指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

请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连续发展。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请自行结合材料!!!

四、论述题:

1.试论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重要内容有: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②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③ 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7437892/article/details/8079120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