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玩胜的教练们每周有讨论会。大家聚在一起学习、讨论孩子们体能和情商方面的话题。

这次,蚊子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疑惑:“场馆的悠悠(化名)小朋友特别黏我,甚至表现出了强势的占有欲,我只要关注其他小朋友她就会生气。我怎样应对才好?”

悠悠小朋友这么喜欢蚊子老师,不仅是因为我们的课程很有趣,还因为蚊子老师见到她会开心地拥抱她并告诉她:“蚊子老师好爱你哦!”。

悠悠内心情感的小匣子被蚊子老师打开了,和蚊子老师之间开始有了真切的情感交流,情感的交流让悠悠感觉安全、稳定。

这样的情感连接难能可贵,悠悠当然担心其他小朋友抢走蚊子老师的爱。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占有欲,想独占蚊子老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我们让蚊子老师告诉悠悠“蚊子老师就算没有站在你身边,也会关注你哦。”并且在课堂上时常地给悠悠正面的鼓励:“老师看到你刚才很努力地尝试了,加油哦。”

这样,悠悠就会知道,老师对自己的爱不会因为其他小朋友的存在而消失。有了爱的确认,悠悠自然能更自主地享受课堂的快乐。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都会寻求第三个层次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

孩子出生之后,父母会给孩子喂奶,给孩子温暖的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能给孩子这些,却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给孩子正确的爱

我们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跳房子、捉迷藏、看动漫,大家有着同样的开心。长大之后发现,身边的朋友生活得很开心,自己却时常体会到情感上的孤独。

这种孤独让我们沮丧、低落甚至有可能爱让我们彻夜难眠。

一、为什么有人时常感到孤独?

情感上的孤独源于没有与他人建立足够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终身都伴有这样的感受,那么可能是孩童时期,他在感情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父母会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孩子们提供膳食并保障孩子的安全,如果这些父母不与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孩子们还是会产生内心的空虚感

这种孤独感令人痛苦,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才能摆脱。只不过,既有的家庭环境难以改变,这种内心的孤独就很难缓解。

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琳赛·吉布森从多年的咨询经验中发现,以下四类父母很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受到情感孤独

01

情绪型父母

这类父母经常受自己的感情支配,总在过分纠缠和突然退出之间摇摆不定。他们有着可怕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一旦他们被焦虑困扰,就要依靠别人来安抚他们。他们把小麻烦视作世界末日,把其他人当成自己的救世主或者抛弃者。

02

驱动型父母

这类父母极具目标性并且非常忙碌,他们力求完美,也想把身边的人变得完美,对孩子的生活,他们试图控制一切,很少表现出对孩子真正地同理心

03

消极型父母

这类父母有一种放任的心态,避免处理任何让自己心烦的事情。他们容易把教导孩子的主导权交给伴侣,甚至对孩子疏导的虐待和忽视视而不见

04

拒绝型父母

这类父母不喜欢情感亲密,也不喜欢被孩子们打扰。他们对别人需求的容忍度几乎为零,与人互动时无非是发出命令、发怒或把自己孤立于家庭生活之外。他们大多想独自做自己的事情。

大多数父母往往会陷入某一类型,有一些父母是混合型。不管属于什么类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能始终如一地让孩子对亲子关系产生安全感

这几类父母不能敏感地察觉孩子的情绪和需要,及时给孩子关爱和共情(情绪型、消极型、拒绝型),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驱动型)。孩子不得不被迫过早独立或“成熟”,用强大的防御来保护内心的虚弱

二、接纳与共情

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就讲述了一段哑女两栖人的爱请故事。影片中的核心人物除了两栖人,其他都是二战时期被忽视的边缘化形象:哑女Elisa、黑人清洁工泽尔达、男同性恋者吉尔斯。

《水形物语》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被关注、不受尊重,彼此陪伴却又各自孤独地生活着。直到Elisa遇到被关在实验室的两栖人。

两栖人有着人形鱼貌,身上布满鱼鳞,带着镣铐被困在水池里,被当做研究对象任人宰割。Elisa清洁现场时无意中发现了两栖人,她走过去,看着玻璃罩后面的那张与众不同甚至有些狰狞的脸,不带任何偏见地凝视着他。

两个孤独的灵魂面对面,隔着玻璃罩手掌贴手掌。

《水形物语》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两栖人形态狰狞还带着兽性,Elisa仍然把他视作一个有尊严的人,就像关心自己的朋友一样看着他。Elisa从心底里接纳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甚至都不一定是人类的生物。她接纳并尊重他的存在。

他俩一个不能说话,一个不懂言语。无声中,两人却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共鸣。看两栖人身上流着血,Elisa感同身受,似乎能体会到他的痛苦和孤独。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是共情。

《水形物语》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共情(empathy)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能力强的人能很敏锐地察觉对方的情绪,让对方在情感上“被看到”从而建立起双方稳定的情感联系。这对任何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友谊或咨询关系)来说都非常重要。

想要给孩子正确的爱,首先就需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并能对孩子共情,关注到孩子内心的情绪。

为孩子准备好衣食住行就完成了为人父母的使命吗?不够。这里缺少了最重要的部分——情感联系。缺了这一块,孩子可能一辈子感到内心孤独,容易陷入抑郁。

三、无条件的爱

Elisa和吉尔斯把两栖人从实验室救出来带回了家,两栖人独自在家时,第一次见到了吉尔斯的猫。猫对着两栖人龇牙示威,两栖人也兽性发作抓起猫就塞到嘴里。

吉尔斯回到家恰巧看到了这血腥的一幕,两栖人看到吉尔斯立马愧疚、心虚地跑了出去。吉尔斯非常心痛,却没有因此憎恨两栖人。“毕竟你有兽性的一面。”他理解两栖人的兽性,同时也相信他有人性的一面。

《水形物语》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Elisa找到两栖人并带他回家,吉尔斯摸摸他的头表示原谅。两栖人看到家里的其他小猫时,不再施暴,转而温柔地抚摸它们,给它们喂猫粮。充满歉意,饱含深情。

两栖人有兽性,他杀死了小猫。可是吉尔斯和Elisa还是爱着他,他们没有因为他的一时冲动而厌恶他、抛弃他。他们给了两栖人无条件的爱,也是因为这样,两栖人也懂得了如何给小动物爱。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曾感受过“有条件”的爱:成绩好老师才喜欢、乖巧懂事才会被爸妈爱、做事情别出心裁才会被关注.....。

这样的爱给我们下了定义:我本身不值得被爱,只有“这么做”才能获得爱

原来真实的自己一点也不可爱啊。然后自卑取代了自信,自恋也变得扭曲。接下来的一生都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而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拧巴至极,没有了自己怎么会不感觉空虚、孤独?

蒋勋·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名艺术家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写到:“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孤独?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只能从别人眼里看到自己的价值,当身边没有其他人时,我们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你可能会在很多时候感到孤独,你可能也会埋怨父母没给自己足够的爱。但生活不止于此,你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好好爱自己,比如给孩子这样的爱:

孩子可以对你敞开心扉,不用担心受到伤害,他可以在你面前做真实的自己。你只是陪伴他、了解他而不去评判他。仅仅只是安静地坐在一起,你们就能满足于这种亲密的感觉。

悠悠小朋友在课堂上感受到了老师无条件的爱,这样的爱如水一样无处不在。相信还有很多像悠悠一样的小朋友,享受到了教练们爱的抱抱。

你感受到的爱是怎样的?作为父母是怎么给孩子传递爱的?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评论,跟我们一起分享。

推荐书目:《不成熟的父母》 [美] 琳赛·吉布森 著

推荐电影:《水形物语》

往期内容推荐:

你没有听错,教会孩子“玩”游戏,就能提高自控力

孩子自控力太差?从这4种方法入手,提高孩子自控力

干货!原来高情商的孩子是这样培养的

注:本篇文章为玩胜体能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文章出自玩胜体能俱乐部(ID:wantseaclub),谢谢合作

内容:情商教练 小仙女老师

编辑:小玩子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hinapuhuang/article/details/80804147